宅中地 - 每日更新
宅中地 - 每日更新

贊助商廣告

X

iOS 26.1 隱藏彩蛋曝光,蘋果給 ChatGPT 們造了個新「C 口」

2025年09月27日 首頁 » 熱門科技
iOS 26 上線後,用戶立刻分成了兩派。

有人認為新系統層次感做得漂亮,視覺體驗確實有所提升;也有人頻頻吐槽 bug 太多,電池續航直線下降。

伴隨著爭議聲,蘋果幾天前推送了 iOS 26.1 開發者測試版,重點優化了液態效果和 UI 細節。但要說不說,比起這些「面子」,蘋果在「里子」埋下的彩蛋或許更值得關注。

iOS261隱藏彩蛋曝光蘋果給ChatGPT們造了個新C口

圖 | 9to5Mac

據 9to5Mac 報道,iOS 26.1、iPadOS 26.1 和 macOS Tahoe 26.1 開發者測試版隱藏的代碼顯示,蘋果正在為 App Intents 引入 MCP 支持打基礎。
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們能讓 ChatGPT、Claude 或其他任何兼容 MCP 的 AI 模型直接與 Mac、iPhone 和 iPad 應用交互。
Anthropic 的 MCP 協議,成了蘋果「管住」ChatGPT 的鑰匙
在討論蘋果這個大動作之前,我們需要給不了解的朋友科普一下 MCP。
MCP,全稱 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協議),由 Anthropic 於去年 11 月提出,它要解決的是一個叫「N x M」的集成難題。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如果有 N 個 AI 模型和 M 個外部工具或數據源,如果按傳統做法,我們得開發 N x M 個定製接口。但堪比 AI 世界 USB-C 接口的 MCP 邪魅一笑:別折騰了,我來當萬能翻譯官。
MCP 通過提供一個通用、開放的協議,把模型與外部數據源和工具的連接方式標準化,取代了過去零散、私有化的集成做法,意在實現雙向、安全的交互。
通俗點說,它想成為 AI 領域裡的「HTTP(網頁的基礎協議)」或「SMTP(郵件協議)」。
iOS261隱藏彩蛋曝光蘋果給ChatGPT們造了個新C口
效果怎麼樣?立竿見影。自打問世以來,MCP 已被 Notion、Google、Figma、OpenAI 等公司和平台也都陸續接入,成為 AI 應用接入的行業「通用插口」。
很多人容易誤解 MCP App Intents 只服務於 AI,其實並不是。
MCP 的本質是協議,它解決的是如何讓模型或外部服務和系統安全對話的問題。雖然今天最熱門的用例是 AI 模型調用應用,但 MCP 也可能用於非 AI 場景。
以微信支付為例,就能看到 MCP 不局限於 AI 的可能性。騰訊元器平台近日宣布已經接入微信支付 MCP,支持開發者在智能體(agent)中直接發起訂單、查詢訂單、處理讚賞等功能。
iOS261隱藏彩蛋曝光蘋果給ChatGPT們造了個新C口
同樣,App Intents 也並不是專為 AI 而生的「新物種」。
它在 2022 年就出現了,當時的目標就是把應用的功能抽象成語義化的動作,讓系統能直接調用。比如 Spotlight 搜索、快捷指令、小組件,其實都在用 App Intents,並不依賴 AI。
MCP 的接入,只是讓「外部 AI」也能走上這條現成的通道。
根據對 iOS 26.1 等測試版軟體代碼的分析,蘋果並非讓每個應用單獨去支持 MCP。恰恰相反,它正在構建一個直接集成在 App Intents 框架中的系統級 MCP 支持。

這意味著,在 iPhone 上,Siri/Apple Intelligence(由蘋果的基礎模型驅動)理解你的請求並可觸發 App Intents 執行本地動作;當系統判斷需要更廣泛知識時,會徵得你同意後把必要內容交給 ChatGPT 獲取答案。

iOS261隱藏彩蛋曝光蘋果給ChatGPT們造了個新C口

所以未來的場景可能是這樣的:你對著 ChatGPT 說「幫我在微信里轉 100 塊給張三」,ChatGPT 會調用 MCP,把這個指令打包成標準化的請求;iPhone 系統通過 App Intents 識別出這是微信支付的動作,直接調用微信的接口完成操作。

你不需要自己切換 App、點按鈕,一切都由模型 系統協作完成。換句話說,MCP 讓模型有了「手」,App Intents 則是蘋果為這雙「手」劃定的軌道。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頭一個好處是搭便車。蘋果可以直接享用整個行業圍繞 MCP 建設的龐大工具生態,不用自己從頭到尾開發每一個功能集成。
另一方面,當所有外部 AI 的請求都必須經過蘋果自家的、經過嚴格審查的 App Intents 框架,這樣蘋果既能強制執行自己的隱私安全標準,又能保證用戶體驗的一致性。
還記得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過 AI Key。這是一款定位於「AI 助手」的外接硬體,廠商宣傳它可隨插隨拔,通過 iPhone 的 USB 接口連接後,能夠幫助你動動嘴操作手機上的應用和功能,從消息、地圖到拍照、社交軟體,幾乎覆蓋常見任務。
雖然目的相似,都有機會讓 AI 代替用戶,直接操控手機的應用,但和 AI key 這種體驗受限的硬體「外掛」相比,系統層面的調度機制才是真正可規模化,更務實、更長遠的價值。
不過,蘋果在 iOS 26.1 測試版里只是「埋下了」系統級 MCP 支持的代碼,目前仍處於早期工程階段,並未對外發布可調用接口,未來能否實現、何時實現,還要看後續測試版和官方文檔的公開進度。
造不出最強的劍,那就打造最好的劍鞘
延伸到整體變化,蘋果近年的開放姿態愈發明顯。
哪怕是 Apple Intelligence,本質上也體現了這種轉向。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追趕 OpenAI 等廠商並非一朝一夕,蘋果已不再執念於「全棧自研」,而是主動擁抱外部模型,為系統預留出靈活的接入入口。
這種轉變在蘋果內部也引發了不小的衝擊。據彭博社報道,蘋果 AI 團隊內部曾就「自研 vs 合作」發生過激烈爭論,但最終還是保留了更務實的平台化路線。
這也與整個行業的走向不謀而合。
短期內,AI 可能出現巨頭壟斷紅利,但長期必然走向分層競爭。
沒有任何單一模型能在所有任務上都做到最好,開源的存在更讓市場有了平替選項。於是,對平台型公司而言,最優解自然是通過集成不同供應商的模型來實現風險分散、成本優化和擇優使用。
iOS261隱藏彩蛋曝光蘋果給ChatGPT們造了個新C口
微軟就是典型的案例。
過去它與 OpenAI 深度捆綁,但最近,微軟把 Anthropic 的 Claude 模型也集成進 Microsoft 365 Copilot。表面看,這是因為雙方裂痕加深,但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微軟內部測試發現,Claude 在某些場景下的表現確實優於 ChatGPT。
類似的邏輯,如今也映射到蘋果身上。
繼和 OpenAI 合作之後,今年也不斷有風聲傳出,蘋果已經把 Google Gemini 和 Anthropic Claude 同時列入下一代 Siri 與系統級 AI 的候選名單。
回望蘋果的長期敘事,這條線索就更清晰了。
蘋果在 2008 年推出 App Store 時也面臨過類似的質疑——為什麼要讓第三方開發者「寄生」在 iOS 上?結果證明,平台模式釋放出的創新活力遠超蘋果單打獨鬥。
iOS261隱藏彩蛋曝光蘋果給ChatGPT們造了個新C口
再後來,無論是 CarPlay、HealthKit,還是今天的 MCP App Intents,這也是蘋果最為熟悉的平台治理邏輯:它來制定標準和規則,第三方在規則之內自由創新。
建立在 App Intents 之上的代理層平台,同樣是這一邏輯的最新延續。通過 MCP 協議,蘋果能夠把外部 AI 模型都轉化成了供應商。
而當這些供應商想觸達蘋果龐大且高價值的用戶群體時,就必須遵守蘋果的接口和安全標準。
換句話說,蘋果再次把自己放在了分發渠道和規則制定者的位置上——這也是蘋果最擅長、也最舒服的角色。
宅中地 - Facebook 分享 宅中地 - Twitter 分享 宅中地 - Whatsapp 分享 宅中地 - Line 分享
相關內容
Copyright ©2025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宅中地 - 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