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剛過去的愚人節,出現了一款最能體現什麼叫「為了流量不要命」的遊戲。有人說,每個新聞工作者都該去試試它,於是我便去試了,並且學到:為了流量不要命,原來可以這麼愉悅。
《內容警告(Content Warning)》發售在4月1日,但它不是個小丑。這款誕生才一周的遊戲,已經是Twitch上的熱門直播遊戲,分區觀眾數為1.5萬。如果你對這數字沒有概念的話:目前《APEX》的觀眾為2.7萬,《鬥陣特攻2》則為2萬。

在直播外,《內容警告》同樣歡迎。它的同時在線人數峰值超過了20萬,而且發行商很鬼才地在遊戲發售後24小時內,採取了免費贈送的策略,於是短短24小時裡,遊戲有了超過600萬次下載,爆火速度屬實驚人,伺服器一天能被擠爆個20次。

熱度迅速就傳到了國內。現在,你每天都能看到越來越多和《內容警告》相關的影片,以這種熱度,就算這遊戲之後涼了,也能至少拿個曇花級的評價。
所以,《內容警告》到底是個什麼遊戲?
說起來荒唐,它其實算是半個愚人節玩笑。其發行/開發商Landfall就是《火柴人戰鬥》的開發者,這遊戲有超過9萬個評價,好評率93%。最近幾年,Landfall有一個傳統,就是每年愚人節都會發布一款另類小遊戲,而《內容警告》就是今年的愚人作。

有人說,《內容警告》就是之前大火的《致命公司》和《恐鬼症》的結合體。確實,前者是讓玩家在怪物橫行的地圖裡,合作收集各種物件;而後者則是在一個鬧鬼的房屋中,讓玩家合作尋找鬧鬼的證據,應對各種鬼魂。
雖然《內容警告》確實模仿了上面兩者,可它又做出了很具特色的改進,讓其在一眾跟風作中有了競爭力。
遊戲的核心玩法是:你生活在一個陽光明媚的院子裡,而為了出名,你決定成為一名探鬼UP主,為了流量放手一搏。

於是每天,你都和朋友乘坐一個「潛水鐘」,來到陰森的地下(或水下)世界。這個世界駭人可怖,四處黑白慘澹,且每個角落都藏著怪物。你們的隊伍便需要在這裡拍攝各種怪物的影像,然後回到地面,將錄影上傳至一個叫「幽管」的網站,以獲取流量。

和《致命公司》不同的是,在《內容警告》的關卡,是沒有明確目的性的。唯一的目標,就是收割流量,在三天內,影片能獲取超過一定數額的總播放數,就可以進入下一局。
所以遊戲中的怪物不止是敵人,它們還是特別珍貴的資源。當你看到怪物時,不但要思考該如何活命,還得想方設法把其影像拍下來。

可惜,你的攝像機差得連門鎖都不配當,它的內存只夠錄製不到2分鐘內容。於是當你潛入地下世界後,得精心安排內存,把錄像時間留給最值得記錄的東西。
差勁的也不止有門鎖相機,還有你手上的一切,包括你控制的小人本尊。你的手電筒,電量持久性爛到拼夕夕都不允許它進入市場,且一人只能帶三個道具;小人還跑幾下就得因為體力歸零休息,又需要氧氣才能在地下世界生存,所以必須按時返回地面——不幸的是,這遊戲有個迷宮般的地圖,卻沒有幫你識路的道具。

甚至,連遊戲的音效都做得不對勁,人物走路時,腳步聲的位置不是同步的,在轉身時尤其明顯,仿佛有人正在你身後跟蹤。再搭配上那個損壞邊緣模擬電視級別的畫面,讓遊戲有種貞子錄像帶的質感。

聽著很爛,是吧?可是,搭配這些折磨人設定的,卻是一套完美契合其粗糙感和缺點的玩法。這玩法化腐朽為神奇,讓幾乎所有缺點,都變成了樂子。
因為遊戲有一套巧妙的計算法則:幾乎任何行為都能讓影片獲取流量,但假如你看到一個怪物,把它拍下來,只能獲得少量播放;要是你想辦法把它趕走,播放量就會顯著上升。

@jeni jones
而假如,你拍下了自己被怪物痛毆到紅屏倒地,或是隊友被怪物生吃的橋段,那好傢夥,播放量就會火箭飛天。這就是為何XQC在玩這遊戲時,一見隊友被抱臉蟲抓住,便一邊發出絕不娘炮的尖叫,一邊360度無死角拍攝其慘狀。
而當一支小隊發現某個怪物後,他們也許會四人如猴子般開心地圍繞它旋轉,仿佛找到至高寶物。然而當攝影師打開鏡頭後,拍到的卻是下一秒,這個小隊被藏在陰影里的另一隻怪物偷襲,在尖叫中被四處甩飛的場景。

@balls
只要能保住攝像機,上面的一段就能大獲成功。至於有沒有隊友犧牲,不重要的。
有時別說拍怪物了,單純拍攝大家作死的片段,也能一片叫好。比如當你缺一點播放量就能達標,卻找不到怪物時,便可一面尖叫,一面拍攝全隊高空墜落並摔倒的鏡頭,賺錢嘛,很寒磣,但OK。

這就使得在初期,哪怕一群人不潛入地下,光是在地面上玩無繩蹦極,都能獲得不低的流量。
所以,這遊戲主打的就是真實:為了流量,你要做的根本不是成為瀟灑的拍鬼大師,而是一個富有技巧的流量小丑,在自身不暴斃的情況下,時而巧妙地出賣隊友,時而把自己變成怪物的沙包。因為觀眾,最愛看的就是這一點了。

慘叫、大笑、對罵,一切失敗都會成為直播效果和流量密碼。畢竟還有什麼,能比被警告的內容,更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呢?所以為何,只有在多人合作時,你才能體驗到這遊戲的真實樂趣。


@DEFELCT@ALCATRAZ
這就是為何遊戲的樂趣,和《致命公司》是有區別的。你得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不能太過小心,同時也不能太過放蕩。因為雖然所有小人仆街後都能復活,只需要付一點醫藥費,但你必須守住兩條底線:一是不能團滅,二是必須把攝像機帶回家。
要做到這一點,你就要了解遊戲裡各種怪物的習性。《內容警告》中,怪物的種類很多,且設計巧妙,就像某個不能提的三字母(奢侈品)創作一樣,每種怪物都有特定習性,以及應對方式。

@Gexiton
有的怪,會拿著小刀追殺你,卻能被響聲嚇走。而天花板上的抱臉蟲,則會把人抓住,必須要向它砸東西,才能使其鬆口。有些怪還有多段攻擊,例如一種大型觸手怪會釋放三次攻擊,第一次將人打飛,第二次釋放黑洞吸住角色,第三次則釋放一團致命的毒霧。

@天野 雪輝
怪物除了強度不同外,稀有度也有區別,所以有時遊戲非常看臉。比如有一種提著紅色提燈的怪物,就非常罕見,有些人玩了十多小時還沒見過,但如XQC這樣的黑臉戰士,能在第一次下潛就遇上,並因此暴斃。
拍攝稀有度更高的怪物,流量自然也會更高,前提是你能從它們面前逃走。

@Tafftoo
當你拍攝完畢,重返地面後,遊戲最創意的地方就來了——把影片上傳到「幽管」。
上傳後,你會發現自己迫於內存不足,反覆開關的錄像,成了一段好似被刻意剪輯過的影片。所有的作死片段,都以偽紀錄片的質感出現,且由於攝像機可切換成自拍模式,所以上一秒還是一群人嘻嘻哈哈和怪物相遇的鏡頭,下一秒,就能變成殘血的倖存者一邊尖叫,一邊把鏡頭對準自己的臉狂奔。

這些影片還可保存到桌面
為了讓這些作死錄像顯得更真實,當影片播放時,千奇百怪的對應評論還會出現在右側。
幽網的抽象評論,是遊戲的點睛之筆,因為你拍什麼,虛擬網友都會做出相應反應。拍攝骨頭或地下工廠,他們就會說骨頭或工廠好嚇人;看到你被怪物打至跪地,他們就會嘲諷這是來自XXX的膝蓋粉碎教學;看著你和朋友互動,他們就會感嘆,要是自己也有朋友該多好。

這些評論一方面讓遊戲更有真實感,一方面還能幫你更了解這個世界。如果你拍攝撿到的收音機,評論里有人便會說這是舊世界放音樂的東西;如果拍攝一片漆黑的空地,他們就感嘆以前的世界真大,讓一個奇異的世界觀逐漸浮現。
有時,怪物現身後,評論不止會對怪物發出外形上的吐槽或「???」,還會告訴你該怎麼處理這種怪物。當然,彈幕懂哥說的東西可能完全錯誤——只能說各方面都很還原網路氛圍。

這些評論和播放的過程,讓遊戲的失敗也有趣了起來。我第一次下潛時忘了帶電筒,全憑當年在《毀滅戰士3》練就的唯物主義心態對抗黑暗,誰知陰差陽錯拿了個高分;而當我在拍攝工廠齒輪時,被身後的坑爹隊友擠到齒輪上英勇就義後,也不會生氣,因為我知道這段場景會拿到不錯的播放,我的暴斃還能引發一堆彈幕吐槽。
所以遊戲雖然每次倖存三天後,都會給你更多的流量目標、更多的怪物、更好的道具,以及更晦暗的地圖……但你其實不需要在意這些,因為真正的樂趣,永遠是和你的朋友們一起下潛探索(並失敗)的過程。

@ENCE ziemnioooL
一個處處透著「流量至上」價值觀的遊戲,實際體驗卻是一切結果都不重要,唯有過程有趣,這種暗藏的反差處理,恐怕才是其大受歡迎的根本原因。

@AliasMatamba
最後,我們再來簡單說一下啟發遊戲的流行文化。《內容警告》能成功,可能還有一大原因,就是它還原了「靈異影片時代」的娛樂魅力。
遊戲中,上傳影片的網站叫「幽管」,這明顯是對油管的調侃。而早期的油管,存有許多偽紀錄片風格的「靈異影片」,它們收穫過大量流量,緊握當時的財富密碼。

兔子洞:《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梗,指那些像書中的兔子洞一樣,把人慢慢引向魔幻深淵的平常事物。
這種靈異影片文化,是YouTube 上的一個兔子洞。如今的大數據算法,讓這類影片不再浮出水面,但它們留下的故事,早已成了都市傳說。
譬如你聽過那個蘇聯鑽井,結果挖到了地獄,並聽到地獄裡嚎叫的故事嗎?這就來自油管2010年的一個影片,影片中,蘇聯人發現鑽井內溫度突然上升到了1000攝氏度,而他們將耐熱麥克風放入井中後,聽到的是晦澀深邃的滲人慘叫。

又或者07年,一個影片拍攝到了阿拉伯的某足球隊員,在場上被踢中頭後,反覆跌倒抽搐。這時,一個形似死亡天使的黑影出現在鏡頭內,似乎把這名球員帶走。

要麼就是2011年被轉到微博瘋傳,大名鼎鼎的「切爾諾貝利喪屍事件」?當時,這段直升機上拍攝某斯拉夫士兵被喪屍瓜分的影片,成了全世界的大熱點,其影響力可比最近的墨西哥外星人屍體(假的)要大多了。

當然了,這些全是假貨。實際上蘇聯還真鑽過深達19公里的洞,但什麼也沒發現;而那個足球隊員不過是犯了中風而已,隨後被成功搶救;至於切爾諾貝利的喪屍,很多人應該已經知道了,它其實是遊戲《浩劫殺陣》的宣傳錄像。
自打1999年的恐怖片《女巫布萊爾》靠偽紀錄片的噱頭,以3萬美金成本,獲得3億美金票房後,這類東西就層出不窮。總有人試圖從「靈異事件記錄」的金礦中挖取財富。


其實更早的例子,是1967年澳大利亞神秘主義小說《懸崖上的野餐》,作者和當地政府勾搭,含糊其辭地把一個從未發生的靈異故事包裝成了真假難辨的傳聞,推動了澳洲的旅遊業、文學發展和小說銷量。
所以就算是今天,醫院廢墟、巴黎地下墓穴、地下通道,也依舊是探鬼主播們財富據點。我們曾寫過的抽象主播「西方藥水哥」Logan Paul,也正是在深入日本自殺森林後拍到了一具屍體,被油管直接封了收益渠道……

Logan Paul經典作死片段。許多人吐槽《內容警告》就是
Logan Paul做主角的《致命公司》。
這幾年火過的「後室」系列,以及LuxuryDark頻道,就是基於這種文化的虛構創作,所以其核心里都有「去不該作死的地方作死」這一保留項目。

LuxuryDark在國內被翻譯為兩個大聰明系列,這名是因為他們尤其作死,就像《內容警告》里的玩家。這是一個偽紀錄片頻道,記錄的是兩兄弟每天在暗網上購買各種奇怪東西,從詭異的女友,到未知寄生蟲,然後愉快翻車。
而《內容警告》敏銳地把這種文化,和如今的遊戲直播 多人遊戲融為一體,而且巧妙地將「為了流量不要命」這種負面行為,解構成了一種無害的喜劇,不得不說著實是有兩把刷子。
誰能料到為了流量不要命和不要臉,在《內容警告》里,竟能如此愉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