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年廣汽與華為的合作,11位高管全部投了反對票這件事嗎?在2025年,終於迎來反轉。
幾天前,在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和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的共同見證下,廣汽與華為聯合打造的全新品牌「啟境」正式宣布。定位為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啟境將成為兩家巨頭深度協同的試驗場。
四天後,這一合作進一步細化——擁有25年廣汽系經驗的「老廣汽」劉嘉銘被任命為啟境品牌首席執行官,全面負責品牌戰略、產品規劃等工作。
和之前的「五界」不同,啟境品牌採用了華為與車企合作的一種新模式,既不是簡單的零部件供應,也不是完全的智選車模式。
根據官方描述,啟境汽車將全系搭載華為乾崑最先進的智能技術,華為在輔助駕駛、智能座艙、用戶生態和品牌營銷方面的實力,將結合廣汽在三電技術與整車製造領域的專長。
這種模式被業內稱為 「Huawei Inside PLUS」。與Huawei Inside模式相比,華為人員將參與產品定義;但與智選車模式不同,銷售渠道仍由廣汽主導。
具體而言,啟境品牌由廣汽全資子公司華望汽車技術(廣州)有限公司負責,未來產品的生產、銷售都由其主導。而在產品研發上,華為將像智選車那樣進行賦能,實現協同研發。
對於華為而言,啟境品牌的合作模式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通過放棄「界字輩」命名和銷售渠道控制權,華為化解了大體量車企對「靈魂論」的焦慮。
同時,這也避免了華為渠道內資源的過度擁擠,以及「華系」品牌之間的內部競爭。
對廣汽來說,選擇獨立於「界字輩」體系之外,是出於差異化競爭的需要。今年上半年,廣汽銷量75.53萬輛,同比下降12.48%,其中新能源車銷量15.41萬輛,下跌6%。廣汽需要一款爆款產品來扭轉在新能源領域的被動局面。
儘管雙方都具備一定實力,但啟境品牌面臨的市場環境並不輕鬆。
根據規劃,啟境首款車型將於2026年量產交付,2028年前完成3款車型布局,年產能達15萬輛。這意味著啟境需要在不長的時間內完成從品牌建設到市場認可的全過程。
不過,網友們對這次合作的前景並不樂觀,相比「五界」,廣汽並不能拿到更多華為首發的先進技術。同時,廣汽本身在汽車領域的技術實力也不算很強,此前推出的昊鉑與埃安
,除了依靠售價便宜,在網約車市場售貨不少訂單外,真正的家庭用戶占比並不高。
所以,啟境想要破圈,還得在產品定義方面好好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