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的優質文章,展示來自用戶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科普性質,旨在讓更多潛在用戶了解併合理使用相關功能,同理, Apple 生態內的健康功能僅為相關數據監測,均不構成任何醫學指導意見或疾病診斷,如有身體不適請務必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作者按:本文的起因是源自最近一次相對嚴重的舊疾復發,導致本人不得不再次成為了「藥罐子」,也給朋友添了不少麻煩。藉由這次翻著藥盒往 iOS 健康里錄服藥提醒,又想到了從回歸 Apple 生態後一直在用健康 app 管理用藥,治療脫敏、調理腸胃、對抗哮喘復發以及這次的腰疾,也想起在生命體徵功能上線後六月份和九月份有過連續兩天的呼吸頻率指標過高后前往醫院診斷為哮喘復發的奇事,故將我的個人經歷和用到的功能簡單寫寫,讓需要的人能用上它,當然,我更希望任何人都不要用上它。▍抓住那半根救命稻草:個人案例在切入案例前,我想先談一談為什麼會在標題的「救命稻草」前加上「半根」二字。
自己的身體狀況或許只有自己或醫生幫自己清楚,而很不幸,我從兒時就是被幫著清楚的人,各種大小毛病纏身並多少了解其發作徵兆後也算是久病成醫,較為清晰的身體情況認知已經給予了我半根稻草。
可惜我依舊不敢判斷身體的各種毛病,而 Apple 生態中的健康監測以客觀數據的手段補足了剩下的半根,但也如免責聲明所說,數據僅為數據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對絕大多數健康人來說過度依賴這些數據只會陷入「網上查病癌症起步」疑神疑鬼的漩渦中,所以這不會也不能更不可以是一根完整的救命稻草,真正能為健康保駕護航的是現代醫學, Apple 這小小半根稻草不過是能在確認後多帶來一份安慰,僅此而已。
好了,這兩個小案例可能帶一點玄學的成分且不只局限於使用藥物跟蹤和生命體徵兩項功能,諸位且聽且一樂。
案例一:預判哮喘復發
個人兒時就有較為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在長期治療中逐漸演變為哮喘,好在大約小學時通過霧化療法得以完全控制或者幾近痊癒,故從未設想過會有復發的可能性。
在今年暑期回國後的六月份某晚出門遛彎時突然感覺胸悶氣短但並未在意,直到某天早上呼吸困難被拉去醫院後診斷為急性哮喘復發,醫生開了一些兒時熟悉的藥物,也把我的記憶再次拽回了那個時候,回憶起了一些病發前的徵兆:夜間反覆憋悶驚醒並帶有喘息侷促的症狀。
記憶畢竟是模糊的,還是需要一些客觀記錄的數據來佐證自己的判斷。此時我才回想起看一下記錄的生命體徵指標:連續兩晚呼吸率大幅高於典型值。綜合醫生下定的急性哮喘復發的診斷和生命體徵記錄,至此我就記下了這個徵兆,也養成了起床抬手看一眼生命體徵的習慣……畢竟哮喘容易反覆,指不定哪一天就能用上了呢。
而我確實沒想過會在短短兩個多月後再次用上同樣的判斷方法。
在又一次經歷連續兩晚呼吸率大幅高於典型值後我果斷決定再次前往醫院,事實證明選擇是正確的:同樣的診療結果,只不過是換了一種藥物。至此我基本相信了生命體徵在一定程度上會有疾病預警的作用,雖然官方從未承認過。
至於病因?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是過敏引發的,在去年曾做過過敏源篩查並得到了相當長的一串過敏源,可惜能夠進行脫敏的相當有限,只接受了粉塵蟎脫敏療程,好在基本有效,故可能是家中二狗導致的,至於為什麼中間兩個月沒有出現相關症狀……那時在北京上班,環境更清潔一些。
案例二:腰疾藥物控制與恢復情況判斷
第二個案例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起因:月初不幸迎來了腰疾復發。
因個人有長期的椎間盤突出病史並因嚴重發作不得不在 2020 年初做了手術。好在預後良好,故也未太過在意,直到月初復發。
醫生在並不確定是否是椎間盤突出症復發抑或是肌肉過勞導致的痙攣,秉持保守觀察的意見下開了用於肌肉鬆弛(同時能抗焦慮)的 Diazepam、消炎用的 Naproxen、強力止疼藥 Codeine Phosphate 與減少胃酸 Lansoprazole,此時藥物跟蹤就派上了用場。
作為非醫學腦袋、有分藥習慣並在海外生活的我來說要將藥物名稱與形狀相對應是個不小的挑戰,且恰好四種藥物裡面有三種長得差不多,好在藥物追蹤可以設置一個大概與藥物實際樣貌類似的圖像,我個人會採用藥片顏色與藥盒主題色做背景的方法輔助記憶。
要命的是幾乎每一種都有不同的攝入時間與服用條件:Lansoprazole 需要在飯前半小時服用、Naproxen 與食物一同服用、Diazepam 和 Codeine Phosphate 更是有每日服用上限。藥物追蹤也能設置一個小小備忘錄對我提醒。
更為奇特的是,由於藥物是在急診開出的處方藥,並沒有上傳到 NHS 的診療記錄中,導致複診時醫生無法知曉個人用藥情況,得益於在服藥時就詳細記錄了藥物的用法和劑量等各種數據,我可以直接向醫生展示記錄,免除了回憶的時間也化解了我並不會完全讀明白這些藥物名稱的尷尬。
期間某些藥物出現的呼吸抑制副作用也忠實地反映到了生命體徵上,好在僅存在了一晚。
除開文中主要提到的藥物追蹤和生命體徵,因腰椎手術後左腿尚有輕微不協調,步態協調度也納入了我的監控範疇,而在腰疾復發前幾天除開強烈的背痛外,步態協調程度也有了大幅度波動,後續復健過程中雖感知不到明顯疼痛但偏差依舊較高,好在現在趨於平緩。同時 Apple Watch 的久坐提醒我也一直開著,畢竟醫生建議不要久站久坐……謹遵醫囑。
通過兩個案例也不難看出一些共性: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後用健康功能跟蹤、觀察和記錄。所以接下來就會從這兩方面簡單聊一下藥物跟蹤與生命體徵追蹤。
▍了解你自己
雖本文主旨為簡要科普與講解如何使用 Apple 生態下健康中的藥物跟蹤與生命體徵追蹤,但在這之前——你需要了解你自己,並可能需要去醫院做一些小測試。
首先,翻翻自己的就診記錄或者病例,回憶一下有無嚴重的過往病史或長期疾病,相應的病發預兆以及病發表現;以及最重要的,現在的身體健康狀況。
其次是確認自己有無藥物過敏與其他過敏源,這些也應當在過往診療記錄中有所告知。如果不確定自己對什麼物品過敏可以到醫院進行常見過敏原檢查測試,一般為採用小臂滴點針刺的方式進行 12 到 16 項過敏源篩查,並根據紅腫面積記錄過敏強度。
最後,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作息是否規律?有無抽菸酗酒甚至是飛葉子等嗜好?
只有真正了解過以上資訊後才能更從容的根據客觀數據下評估,畢竟身體的情況只有自己或者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才更清楚,而數據只不過是輔助判斷的工具。
好了,充分了解過自己後就進入下一關:藥物追蹤與生命體徵追蹤。
▍了解藥物跟蹤和生命體徵追蹤
知己也要知彼,在學會合理運用他們之前先來了解下他們的是什麼。
什麼是藥物跟蹤?
顧名思義,藥物跟蹤即為跟蹤和管理服用的藥品,同時也適用跟蹤和管理維生素和膳食補充品等。該功能首次在 iOS 16 上推出,同時同步到 watchOS,作為獨立的 app 存在。
什麼是生命體徵追蹤?
生命體徵跟隨著 watchOS 11 一併推出,通過測量夜間的心率、呼吸頻率、手腕溫度、血氧和睡眠時長,綜合評估出相關的指標區間,以便於了解個人身體健康變化,因其每天更新的特性使得身體短期的變化能得到更為直觀的展現。
其數據既可以直觀的在 watchOS 生命體徵 app 中看到,也會同步到 iOS 的健康中方便查看。
需要的檢測設備和條件?
好了,知曉藥物跟蹤和生命體徵的基本作用後,再來了解一下實現這兩項功能的基本設備和條件。
僅對於藥物跟蹤而言,你所需要的只有一部系統高於 iOS 16 的 iPhone。而對於生命體徵追蹤則額外需要一塊系統支持 watchOS 11 的 Apple Watch,且視型號而定記錄的數據會有區別。如在不支持血氧監測的 Apple Watch 上,生命體徵將不會顯示血氧指標。
而想要看到生命體徵的數據對不少人可能會是個習慣上的挑戰:連續配戴 Apple Watch 睡眠一周。一周後 Apple Watch 會評估出各項指標的基線以及合理的範圍,持續佩戴 Apple Watch 睡眠所評估的數據將會逐漸優化。
▍合理運用藥物跟蹤和生命體徵追蹤如何使用藥物跟蹤?錄入藥物
在使用藥物跟蹤前,首先需要建立一份藥物檔案, 所以先從健康 App 中添加藥品開始。
在添加藥品基本資訊時,非美國地區的用戶需要手動鍵入藥物的名稱,選擇藥物的形狀以及劑量與單位,這些數據一般可以在藥品包裝盒上找到。如果是美國地區的用戶則可以通過相機快速識別藥物進行添加。
接著設定藥物服用的頻率與設定藥物服用的時間,在設定時間後右側會出現劑量設置,請按照醫囑填寫,若為英國地區用戶,NHS 處方藥便簽貼紙上通常會給出服用時間的建議。
最後是藥物服用的時長,若有固定用藥時長請按照醫囑填寫,若沒有可做留白。
最後是一些可以略過但仍舊建議填寫的步驟,:藥物的形狀、顏色,和一些可選資訊,這些能給予更直觀的服用提醒。
美國地區得益於較為完善的本土藥品資料庫,則會額外出現藥物詳細資訊和藥物相互作用資訊,也可檢查該藥物是否會與酒精、菸草、大麻相作用。
記錄藥物服用
在錄入藥物後,藥物就會出現在「你的藥物」選項卡下方,如有設置定時,在藥品界面在上方亦會有顯示。
記錄藥物服用的方法也很簡單,如有設置定時服用提醒,iOS 會在相應時間提醒服用,在左圖界面點擊已服用即可。藥物跟蹤會記錄當日所服用的所有藥物,也可以點進每種藥物的詳情界面查看單獨服用情況。
在設定服用時間的情況下,服藥提醒為兩次:第一次為設定好的服藥時間,iPhone 與 Apple Watch 會彈出相應通知,在 Apple Watch 端可選擇「推遲 10 分鐘」的選項。
若半小時內無相關藥物錄入記錄(已服用 / 未服用),iPhone 與 Apple Watch 會再次彈出相應通知,即跟進提醒。
在跟進提醒開啟的情況下,用戶也可對某些重要藥物單獨設定「重要警告」,即使設備已打開專注模式或已靜音,重要警告也將在鎖屏上顯示並響鈴。
若無需服用相關藥物,也可將其存檔。已存檔的藥物會在藥品最下方「更多」的已存檔的藥物選項卡中。
此外,藥物跟蹤資訊也可導出為 PDF 進行查看,PDF 中包含用戶的姓名、性別、年齡和當前服用的藥物資訊。
如何了解生命體徵?閱讀生命體徵
因生命體徵 app 主要面向 watchOS 打造,故在 Apple Watch 上可讀性最強。
在 Apple Watch 上生命體徵有三種呈現方式: 錶盤組件,智能堆疊組件和 app。
錶盤組件為開環形,上半部分藍色半環為典型區間,下半部分左右兩側灰色尾環為偏離區間,左側為低於典型值,右邊為高於典型值,在出現偏離指標時灰色尾環將會變為紫色,並在中間十字狀排列的環形圖標顯示偏離指標的數量。
智能堆疊組件和 app 內的數據呈現方式一致,中間藍色長條為典型區間,上下兩條灰線為偏離區間,每一個點代表指標在區間範圍內的大概數值,在出現偏離指標時灰線將會變為紫色,上方為高於典型值,下方為低於典型值。
此外,app 內同時提供過去一周的生命體徵監測數據以供查閱。
當然,生命體徵的數據也可以在 iPhone 的健康 app 中查看,其呈現方式類似於 watchOS,但比 Apple Watch 端可查閱的過往數據更多。
默認情況下只有在出現兩項指標偏移時生命體徵 app 才會給予通知,但仍推薦每日查看各項指標,結合身體狀況進行自我健康評估。
異常數據可能代表什麼?
正如前文所說,生命體徵會採集至少一周夜間的心率、呼吸頻率、手腕溫度、血氧和睡眠時長,綜合評估出相關的指標區間,且數據每天更新,故短期內數據有大幅偏移可能會表示身體情況出現改變。
Apple 針對每一項指標的升高和降低都提供了可能引起相關改變的原因,諸如酗酒、藥物、疾病、咖啡因、運動健身等,如有數據改變,可根據個人的既往病史、生活習慣和用藥狀況進行綜合判斷。
還可以 / 需要結合什麼進行判斷?
若你的 Apple Watch 開通了睡眠呼吸暫停監測的功能,那麼呼吸障礙也是值得參考的重要指標。假設生命體徵顯示呼吸頻率偏高,就可通過查看呼吸障礙選項進一步確認或排除可能的呼吸道問題。
通過一些第三方捷徑,比如少數派配合 Bang! Case 同步推出的快捷指令來記錄咖啡因攝取,也可以作為一份不那麼專業的佐證來結合生命體徵判斷心率或睡眠指標偏移的原因。
查看藥物跟蹤也是不錯的選項。在用藥期間生命體徵有所改變的時候,比如呼吸率偏低,就可以篩查一下是否為某項藥物的副作用導致的。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反覆了解你自己。
▍硬幣的另一面
凡事總有兩面性, Apple 所創造的健康監測也並非完美,同時需要其他角色的合作推進。
由於長期在英國,NHS 的醫療記錄還是十分重要的,但現在 NHS 中的診療記錄尚不能完全同步到 iOS 健康中,更搞笑的是甚至 NHS 應用自己也無法完全記錄下病患的就診記錄和相關診療文件。
而藥物錄入則需要比較強的自覺性——尤其是按需服用的藥物,個人經常會在服用相關藥品後忘掉去 iOS 健康中記錄藥物情況。此外,藥物追蹤提醒默認情況下僅會提供兩次強提醒,可能會對需要在早上或晚上服用藥品但經常起不來床或者睡得早的用戶造成困擾。
生命體徵監測基線無法迅速響應變化,在經過長途飛行倒時差的情況下新的生命體徵基線依舊需要一周才能調整,所以會出現亮的偏移指標,可能會讓用戶造成誤判。
以上就是個人在長期使用藥物跟蹤和生命體徵監測兩項功能中的一些建議,希望需要的人可以合理的運用其相關功能,更希望所有人都不要用到這些功能,以及最重要的,了解你自己,其次才是了解數據。半根救命稻草的長度決定了它不適合時時刻刻握在手心,必要時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
https://sspai.com/post/93879?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