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中地 - 每日更新
宅中地 - 每日更新

贊助商廣告

X

Polygon ROG Xbox Ally X 評測:純血 Xbox 掌機?依然是 PC 掌機

2025年10月21日 首頁 » 遊戲速遞

對於 ROG Xbox Ally 掌機,最難回答的問題或許就是:該以多認真的態度來看待它?這是一個相當特別的產品。它是一台 Xbox —— 畢竟現在什麼東西都可以是 Xbox 了 —— 但又不完全是。首先,它不是微軟自己做的。其次,它不能原生運行 Xbox 主機遊戲。

ROG Xbox Ally 是由華碩生產的 PC 遊戲掌機,也是 ROG Ally 產品線的最新成員。名字里的 Xbox 源於微軟和華碩的一項合作協議:讓 Xbox Ally 擔任微軟「Xbox 全屏體驗」的首個搭載平台。Xbox 全屏體驗是一種精簡了功能,界面類似於主機的 Windows 系統遊戲專用前端。你可以把它想成是微軟版的「Steam 大螢幕模式」,也就是 Steam Deck 的默認操作界面。

因此,儘管 Xbox Ally 在追求一種「類似於主機」的用戶體驗,但實際上,它依然不是一台遊戲主機。它依然是一台 Windows PC,運行的也是 Windows PC 遊戲。它無法原生運行你的遊戲庫里的 Xbox 遊戲,除非這些遊戲剛好有支持 Xbox Play Anywhere 的 PC 版(大約有一千多款遊戲)。當然,你也可以從雲端或者 Xbox 主機串流。

PolygonROGXboxAllyX評測純血Xbox掌機依然是PC掌機

從某個角度來說,無論是 600 美元的基礎版 Xbox Ally,還是 1000 美元的高端版 Xbox Ally X(我們收到的評測樣機是後者),其實都是相當小眾的產品。它屬於「PC 掌機」這個賽道,而這是一個比較小的細分市場,用戶以發燒友為主,目前的龍頭老大是 Valve 的 Steam Deck,而 Steam Deck 並不使用 Windows。Xbox Ally 出現在這個市場中是個有趣的現象,這表明微軟決定改善以折騰著稱的 Windows 掌機體驗,將其變得像 Steam Deck 一樣易於上手:雖然「Xbox 全屏體驗」目前是 Xbox Ally 獨占,但將來會支持更多設備。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Xbox Ally 很可能是在為 Xbox 的未來硬體戰略試水。在 6 月微軟宣布與 AMD 就下一代 Xbox 主機展開合作的公告中,Xbox 總裁 Sarah Bond 強烈暗示了新主機很可能和 Xbox Ally 一樣也是基於 Windows 系統的設備,能夠兼容 Steam 等第三方 PC 遊戲商城。(不過她也提到,與 Xbox Ally 不同,它們可以向下兼容以前的 Xbox 主機遊戲。)

這使得 Xbox Ally 的意義非常重大 —— 而在實際使用一周後,儘管我能看到它的潛力,但它也讓我感到擔憂。

PolygonROGXboxAllyX評測純血Xbox掌機依然是PC掌機

從遊戲硬體的角度看,Xbox Ally X 的表現不錯,但考慮到高昂的價格,性價比實在不高。若將其視為「跨設備生態」戰略的驗證機,它令人興奮,但也有幾個「但是」。如果把它視為 Windows 遊戲生態的新標杆,雖然稱不上災難,但也絕對稱不上優秀。

開箱 Xbox Ally X 時,我立刻就感覺到,這的確不是微軟自家團隊設計的產品。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種「這東西不值 1000 美元」的想法。它結實但笨重,不算特別漂亮,用料也缺乏高級感。外觀設計近乎俗氣 —— 至少在我看來,那種「電競外設」味有點太濃了 —— 背面有一條橫框PolygonROGXboxAllyX評測純血Xbox掌機依然是PC掌機整個機身的反光裝飾條,兩個搖杆周圍環繞著過分鮮艷的 LED 燈。

相比之下,450 美元的 Nintendo Switch 2 有著絲絨般的啞光質感、鋼製零件、輕薄機身、優雅設計,反倒更像是一台高端產品。

PolygonROGXboxAllyX評測純血Xbox掌機依然是PC掌機

不過厚重的機身也為 Ally X 提供了良好的散熱,雖然風扇稱不上寂靜無聲,但比 Steam Deck 安靜,即便運行《電馭叛客 2077》這種性能要求比較高的遊戲,風扇也不會狂轉。揚聲器音量很足,但音質一般,中頻過量,高頻和低頻比較疲軟。

但 Xbox Ally X 至少在人體工學方面非常出色,明顯勝過了更加實用主義的 Steam Deck。仿 Xbox 手柄造型的全尺寸握把非常舒適,按鍵和搖杆的布局堪稱完美。(唯一的例外是可以自定義的背鍵,它們尺寸過小,而且位置太靠里,手指不容易夠到。)

600 美元的 Xbox Ally 在參數和性能上都和中檔配置的 Steam Deck OLED 很接近。因此,它應該會是一台各方面表現都不錯的機器,不過運行最新 3A 遊戲應該還是會比較吃力。而 1000 美元的 Xbox Ally X 採用了 AMD 全新的銳龍 Z2 Extreme 處理器,有 24GB 內存和 1TB 存儲空間 —— 想必可以打破性能瓶頸,暢玩全新 3A 吧?

PolygonROGXboxAllyX評測純血Xbox掌機依然是PC掌機

但根據我的測試,它並沒有打破瓶頸,而更像是尷尬地卡在了瓶頸裡面。在使用默認設置時,《暗黑破壞神 4》和《毀滅戰士:黑暗時代》這種優化比較好的遊戲可以運行得非常流暢,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超過 70fps。《極限競速 地平線 5》的畫面很棒,能夠保持穩定的 60fps,只偶爾出現輕微掉幀。《印第安納瓊斯:古老之圈》能夠穩定保持 30fps,體驗良好。1080p 解析度、120Hz 可變刷新率的螢幕清晰銳利,可變刷新率大幅減輕了幀率波動造成的影響。

但同樣在默認設置下,我發現《宣誓》《光與影:33 號遠征隊》等近期發售的遊戲無法穩定維持 30fps,經常在 27 到 29 這個區間。《極限競速》(2023)跑分測試的結果是 31fps,而我 4 年前的 Razer Blade 筆記本都能達到 50fps。在我看來,這些結果只能說尚可。

當然,手動調整圖形設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結果,但既然 Xbox Ally X 的目標是提供一種無需折騰、開機即玩、像主機一樣方便的 Windows 遊戲體驗,它並沒有滿足我對一台 1000 美元設備的預期。

PolygonROGXboxAllyX評測純血Xbox掌機依然是PC掌機

Xbox Ally 還有另外一個重要賣點。儘管開機之後會直接進入 Xbox 界面,但作為一台 Windows 設備,它也可以運行其他基於 Windows 的遊戲啟動器。雖然沒有直接預裝,但遊戲庫中「我的應用程序」頁面里貼心地提供了 Steam、戰網、Epic、GOG 等平台的下載鏈接,安裝過程也很方便快捷。

在完成初始設置沒幾分鐘之後,我就開始從戰網下載《暗黑 4》,從我的 Steam 遊戲庫和 XGP 遊戲庫里挑了幾個遊戲下載。在完成安裝後,所有遊戲都會出現在 Xbox 界面中,無需在不同的啟動器之間來回切換。

PolygonROGXboxAllyX評測純血Xbox掌機依然是PC掌機

遊戲庫 UI 會顯示每個遊戲的來源,比如 XGP、戰網、育碧 Connect。

雖然 Steam Deck 理論上也能做到這一點,但需要尋找大量教學,花很長時間折騰。其他 Windows 掌機也具備這種能力,但無法做到這麼簡單易用。如此看來,Xbox 全屏體驗可以說是把所有 PC 掌機的優勢 —— 可以兼容海量軟體 ——具象化了。這無疑是巨大進步。

Xbox Ally 也很好地體現出了 Xbox Play Anywhere 的優勢。Xbox Play Anywhere 可以藉助雲存檔實現同一個遊戲不同版本(Xbox、PC 或者雲端串流)之間的互通。我可以拿起機器,直接繼續玩我的《絲綢之歌》或者《33 號遠征隊》存檔,而不用回憶我是在哪個平台上買的遊戲,也不用回憶我上一次是用哪個設備玩的,十分方便。對於這種設備來說,能夠方便快捷地訪問 XGP 遊戲庫也是一個很大的加分項:這幾乎讓它成為了市面上最好的 XGP 設備。

PolygonROGXboxAllyX評測純血Xbox掌機依然是PC掌機

你是不是感覺到我要說「但是」了?沒錯,這就來了。

但是,部分頑疾使得 Windows 依然不是一個理想的純遊戲平台,而 Xbox 全屏體驗還是無法真正解決或者掩蓋這些問題。

在響應速度和穩定性方面,Xbox 全屏體驗依然遠遠不如 SteamOS 加大螢幕模式的組合,更不要說真正的主機系統了(包括它模仿的 Xbox 主機系統)。

在我對比 Xbox Ally X 和 Switch 2 的時候,差距尤其明顯:Switch 2 系統的響應速度和易用性都顯著勝過了 Xbox Ally;Switch 2 的 UI 操作邏輯更加清晰(雖然外觀上可能樸實無華了一點);而且 Switch 2 的 UI 從來沒有出現過停止響應或者閃退的現象 —— 我不敢保證 Xbox Ally 也能做到這一點。

在任天堂的主機上,一切設計都在儘可能縮短玩家與遊戲(或者遊戲相關功能)之間的距離。這種程度的易用性和流暢性是玩家對任何一台面向大眾市場的遊戲主機的基本預期,更不用說一台售價高達 1000 美元的機器了。

PolygonROGXboxAllyX評測純血Xbox掌機依然是PC掌機

熟悉的 Xbox Game Bar 浮動工具欄中還集成了華碩奧創智控中心的部分功能。

就現狀而言,「Xbox 全屏體驗」感覺更像是一個不上不下的,介於真正的主機 OS 和一個 PC 程序之間的折中方案。就連「專注模式」這種簡單功能沒有做好,可能玩得正開心呢,突然就冒出一個其他程序的彈窗。UI 中的各種元素顯然是把現成的素材改成了能給手柄和觸屏用的,而不是專門重新設計的,尺寸感覺不太對勁,操作邏輯也有點彆扭。

由於這是一個計劃用於多種設備的 Windows 通用程序,而非專為一種硬體量身定製的 UI,它還缺乏一些很基本的功能,例如文件管理器,或者網路設置等等。其中部分功能可以通過另一個程序,華碩的奧創智控中心來完成,該程序也可以一鍵啟動。但總的來說,在你成為 Xbox Ally 用戶之後,過不了多久就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被迫啟動完整版 Windows,這種體驗還是有些掃興。

PolygonROGXboxAllyX評測純血Xbox掌機依然是PC掌機

值得稱讚的是,「Xbox 全屏體驗」確實大幅減少了後台運行的 Windows 系統程序,令遊戲運行表現和電池續航得到明顯提升。但在使用 Xbox Ally 的時候,用戶總是無法忘記自己還是在使用 Windows —— 從時靈時不靈的電源鍵指紋解鎖,到眼熟的 Windows 彈窗,再到一股「生產力軟體」味的鎖屏界面,都有著 Windows 熟悉的感覺。有點不穩定,有點反應慢,還帶著一股班味。它比 Steam Deck 更不像一台真正的遊戲主機。

作為 PC 掌機市場的新攪局者,ROG Xbox Ally 是一台有趣的機器,雖然價格過高,但性能足夠有競爭力。作為縮小 Windows 掌機與 SteamOS 掌機易用性差距的一次嘗試,它是目前最成功的產品,但差距只是縮小了,並沒有消失。作為將 Windows 用於遊戲主機的初次實驗,它證明微軟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們仍然有諸多問題需要攻克。

PolygonROGXboxAllyX評測純血Xbox掌機依然是PC掌機

作為微軟未來整體遊戲戰略的排頭兵,Xbox Ally 在概念上非常令人興奮,但在實際使用中依然問題重重。整合各大渠道,在單獨一台設備上無縫、無邊界地訪問多個平台的遊戲和存檔,這無疑是一種令人興奮的承諾,即便現在只是大致實現了。可以說,這正是當前過於分散的 PC 遊戲界需要的東西。

但實際產品仍有許多妥協之處,還有很多令人迷惑或是惱火之處,價格也讓人高攀不起。Xbox Ally X 就像是 Xbox 品牌的一道縮影:從大張旗鼓的收購,到越來越貴的 XGP,微軟正在進行一場試圖「通吃」的豪賭,試圖創造出一種八面玲瓏、可以吸引所有用戶的生態,儘管名義上它已經實現了目標,但在此過程中,微軟也逐漸背離了 Xbox 的初衷。

宅中地 - Facebook 分享 宅中地 - Twitter 分享 宅中地 - Whatsapp 分享 宅中地 - Line 分享
相關內容
Copyright ©2025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宅中地 - 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