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捍衛戰士 2》圓滿成功後,已年屆 60 的湯姆·克魯斯又回來拯救暑期大片了,而且這一次,他更加堅決地挑戰了「過時」這個詞。《不可能的任務 7:致命清算(上)》是該系列中的第七部影片,也是計劃中的系列大結局的上半部分。本片不僅緊跟時事思考了 AI 的危險,同時也是一部節奏緊湊、從不拖延遲緩,讓人大呼過癮的動作片續集。
這並非「不可能的任務」電影中最好的那一部,但它無疑是最搞笑的那一個,在純粹的娛樂性方面可以爭一爭最強的頭銜,其荒誕滑稽的衝突升級可以把那些平庸的暑期檔電影打得倒地不起(說你呢,《玩命關頭 10》)。所有看似缺陷的東西都被編劇兼導演克里斯多福·麥奎里融入了這部電影的潛台詞中,麥奎里打造出了一段跌宕曲折的精神享受,其中還包含許多「不可能的任務」系列歷史上最為精確、最具有節奏感且最有緊張氣氛的鏡頭。

在《不可能的任務 6:全面瓦解》(就是「超人」亨利·卡維爾登場的那一部)之前,這個系列的電影基本上都是獨立的故事,但《不可能的任務 7》在許多個方面都和過去聯繫在了一起。
《不可能的任務 1》中正邪難辨的特工主管尤金·基特里奇(亨利·科澤尼 飾)在本作回歸,但這並非單純的懷舊性客串,而是代表著《不可能的任務 7》重返了這個系列的「新黑色」起源,在這個充滿了空洞懷舊(比如《閃電俠》和《印第安納瓊斯 5》)的暑期,這就像是一杯清涼爽口的消暑飲料。

伊森·亨特(湯姆·克魯斯 飾)在《不可能的任務 7》中被迫叛逃,而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1》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直接後果——這導致伊森認為自己的政府不能擁有本片中的危險的麥高芬:一個被稱為「實體」(the Entity)的全能型 AI 算法。
從一段在俄羅斯潛艇上拍攝的扣人心弦的開場鏡頭開始,「實體」就展現出了近乎神鬼一般的能力,但歸根結底,這些能力依然建立在主宰了現代生活的二進制代碼上。人類文明建造的每一堵牆壁都迅速變成了弱點,迫使伊森重出江湖,以免「實體」落入不該掌控這份力量的人手中 —— 也就是說,任何人類或者機構。他既背負著沉重的負擔,也有著堅定的決心:拯救世界是他必須做的事,但這也是件他想要做的事,不然他也就不會當這麼久的超級特工了。

而這或許也是他現在唯一能做的事情 —— 克魯斯在這部電影的喧囂之中悄然表現出了這一點。(麥奎里甚至模仿了布萊恩·德·帕爾瑪在《不可能的任務 1》中採用的歪斜鏡頭來加強特寫鏡頭的張力。)克魯斯是個被低估的演員,但本片的設定讓克魯斯更加容易融入角色,因為本片的潛台詞與克魯斯作為演員和製片人反對流媒體的信念非常一致。
觀看本片的時候很容易產生這樣一種想法:克魯斯之所以要拍《不可能的任務 7》,是出於一種無私的責任感(以及他對瘋狂的實拍特技的喜愛),是為了在這個藝術工作遭到 AI 和算法威脅的年代挺身而出,親手保護傳統的大銀幕動作電影。

伊森的老夥計們全部回歸,包括不拘小節的盧瑟(文·瑞姆斯 飾)、妙語連珠的班吉(西蒙·佩吉 飾),以及唯一一位還能和伊森的生活方式相匹配的戀愛對象伊爾莎(麗貝卡·弗格森 飾)。但這個默契十足的團隊也將成為伊森的軟肋。
作為在第一部電影中親眼目睹了所有隊友慘遭毒手的人,伊森一直在「完成當前任務」和「確保朋友的安全」之間搖擺不定。而這一次,他可能遇到了真正的對手:「實體」和伊森截然相反,是一個沒有自我、沒有感情,永遠邏輯至上的機器,與富有同情心的伊森大相徑庭,它還找了一個名為蓋布瑞爾(埃塞·莫拉雷斯 飾)的恐怖分子當自己的代行者,蓋布瑞爾恰好也是一個來自伊森過往生涯的幽靈。

蓋布瑞爾是個新登場的角色,但有賴於一些插入時機恰到好處的閃回畫面,以及埃塞·莫拉雷斯冷酷、可怕的表演,觀眾可以感覺到蓋布瑞爾一直潛伏在陰影中等待時機。作為一個可以訪問任何資訊,甚至可以隨意扭曲真相的 AI 的信使,蓋布瑞爾被恰如其分地命名為了「實體」的「大天使」。(我們知道克魯斯遲早會在某部電影裡面和上帝打一架,不過目前為止這是最接近的一次。)
這個劇情和《西部世界》第三季有著驚人的相似,在《西部世界》中,無所不知的 AI「羅波安」也是通過精確預測模型來掌控局面,但《不可能的任務 7》的劇情以光速推進,並沒有通過放慢節奏來反思更加深遠的影響。取而代之的是,《不可能的任務 7》用很有創意的動作戲和追逐戲體現了「實體」的可怕,它的干預讓很多原本簡單明了的任務變得複雜了起來。

IMF 一直依靠充滿想像力的特工道具來完成任務(準備好迎接摘面具的鏡頭!),但是這一次,由於他們的敵人可以操控一切所聽所見之物,IMF 的道具反而成了敵人的助手,使得《不可能的任務 7》在 163 分鐘的時間內始終有一種草木皆兵的感覺。(這是「不可能的任務」系列中最長的一部,但觀看的時候卻感覺時間過得飛快。)
在過了一段時間後,角色們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感官。但他們 —— 以及看了將近 30 年「不可能的任務」的觀眾們 —— 可以相信的是,那些非常有質感的動作戲和充滿力量的特技。現在就連班吉也沒法安穩地坐在電腦前面給伊森幫忙了。在只剩一部電影就要迎來系列大結局的當下(儘管計劃可能有變),每一個配角都要加入追逐。

這就是新角色格蕾絲(海莉·艾特沃 飾)發揮作用的地方:格蕾絲是個小偷,有人雇她去一個有權有勢的富豪那裡盜取一把秘密鑰匙,她並不知道自己被捲入了什麼樣的危險之中 —— 直到她與伊森的軌跡交叉的那一刻。幾乎每個鏡頭都涉及多個勢力間的利益衝突,包括蓋布瑞爾和他那歡快的女助手帕麗斯(龐·克萊門捷夫 飾);回歸的白寡婦(凡妮莎·柯比 飾)和她的軍火商團伙;以及兩個搞不清狀況的好心美國特工(分別由格雷格·泰山·戴維斯和一向可靠的謝伊·惠格姆飾演)。

然而劇情卻從來沒有繁雜到讓人無所適從,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因為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有可能是「實體」策劃的,所以每當出現過於巧合的情節時都可以拿這個藉口來解釋,但最大的功臣還是麥奎里目標明確的指導風格,以及《捍衛戰士 2》剪輯師埃迪·漢密爾頓用面部特寫來營造緊張氣氛和興奮感的手法。無論是什麼情況下都沒有讓人感到突兀的鏡頭,並且鏡頭很清晰地傳遞了人物的情感波動(洛內·巴爾菲的充滿節奏感的配樂也強化了情感表現)。

每一部新的「不可能的任務」電影都會讓人們期待更加精彩的壯觀場面,但格蕾絲以令人捧腹的方式增強了這部電影的真實感。她是個技術高超的扒手,但與周圍那些訓練有素的精英特工相比,她畢竟只是個普通人,所以為了保護她免受子彈和裝甲悍馬的傷害,伊森不能總是用天馬行空的辦法解決問題,只能使用更加實際可行的辦法。
普通人同伴的存在使得伊森也變得更像一個普通人類,從而呈現了一場趣味盎然的加長追車戲,伊森必須依靠急智和臨機應變,而不是湯姆·克魯斯那些超人般的技能,此外座椅震顫的音效設計也讓人記憶猶新。

在《不可能的任務 5》中,亞歷克·鮑德溫飾演的 IMF 部長把伊森稱為「命運的化身」。而在本片中,有個角色把他稱作了「混亂的化身」。這個概念也通過麥奎里的視覺語言得到了體現。徒手格鬥時的鏡頭有種逼仄感和不可預測性,但場景的地理位置和畫面的意圖始終都表現得很清晰,即便是節奏最快的動作戲也同樣如此。
然而,這部電影還試圖追溯性地將「混亂」這個主題植入伊森的過去,加了些以前我們並不知道的伊森的歷史,而這成為了本片的主要缺點之一。它反覆強調「伊森周圍的人們 —— 特別是女性 —— 永遠處於危險之中」這個概念,但有些過於刻意,讓人覺得硬是要把原本不存在的問題說成是一個問題。而這也使得格蕾絲、伊爾莎等角色的定位變得可以互換,《不可能的任務 7》甚至為了強調這個主題新編了一個伊森以前認識的女性。

在交代資訊的時候也有類似的矯枉過正。每當主角們對「實體」有了新的了解時,往往都會引發非常有趣的對話(每個角色都很入戲,不管情節有多荒誕),但提前透露的資訊有些過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緊張的氣氛。
在這個系列中有過《不可能的任務 3》那樣的極端 —— 整部電影都沒解釋那個危險的武器「兔腳」究竟是什麼東西,而《不可能的任務 7》則是另一個極端,它把伊森要找的東西(前面提到的鑰匙)向觀眾解釋得清清楚楚,以至於把戲中的角色們蒙在鼓裡像是個錯誤的決定。在解釋這個麥高芬的本質的過程中,《不可能的任務 7》徹底抹去了它的神秘色彩,大大削弱了結局留下的懸念。

不過為了獲取這些資訊,伊森和他的團隊必須展開一次非常荒唐離譜的盜竊行動,這讓人暫時忘記了那些瑕疵。宣發時預熱過的那個摩托跳崖鏡頭讓人稍微有些失望(和預告片裡一模一樣),但在那之後的第三幕帶來了整個「不可能的任務」系列中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 —— 既讓人瞠目結舌,又讓人捧腹大笑。這是一場不斷攀升的高潮,儘管它依舊遵循著真實的物理法則,卻將卡通片一般的誇張感與能夠讓人感同身受的人類危機結合在了一起 —— 而這句話也可以用來概括整部電影。
總結
如果每個大片系列都能拍得這麼有趣、打磨得這麼細緻,那院線與流媒體之爭將立刻結束,不會再有人問「去電影院值不值,該不該等到上流媒了再看?」這個問題。伊森·亨特或許是在為了拯救世界而戰,但《不可能的任務 7》就像是一場湯姆·克魯斯為了拯救暑期大片而發起的遠征,而強大的娛樂性就是他最好的武器。無論「不可能的任務」未來將如何發展,麥奎里在第三次拿起導筒後證明了他依然擁有無數巧思,在拍完壓抑陰鬱的《不可能的任務 6》後,這次他又拍出了一部火爆而又具有自我剖析的動作傳奇,讓人在觀影后意猶未盡。
優點
在娛樂性和趣味性方面達到系列新高峰
緊貼時事的故事主題
設計精巧的動作場面
缺點
留給下半部的懸念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