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 年,歌德創作出了經典詩劇《浮士德》,主角浮士德博士掌握了哲學、神學、法學和醫學,懂得世上所有的知識,卻還是無法理解生命本身,從而陷入絕望。
這時,魔鬼梅菲斯特來到他身邊,表示願意提供最為極致的體驗。浮士德答應了,又沒完全答應,而是向魔鬼提出了一個賭約:一旦,他想要永遠停在魔鬼提供的體驗中——那麼他就立刻死去,魔鬼就可以取走他的靈魂。
兩百多年後,同樣是懷抱著對人工智慧最前沿知識的 Ilya Sutskever,作為 OpenAI 的創始人之一,也面對了同樣的「魔鬼」時刻——兩次。
來吧,你崇高的理想可以實現
10 月 1 號,作為關鍵證人,Ilya 出席了馬斯克訴 Sam Altman 的官司,尤其針對他在 2023 年牽頭的「宮斗」接受了大量提問和質詢。

在初創的四人幫里,Ilya 被認為是最有科學理想的一位。在加入 OpenAI 之前,就是 Google 的研究科學家,也是深度學習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之一。在他對技術追求的背後,是一種更宏大的理念:他相信,一個非營利、不受大型企業利潤驅動的 AI 實驗室是必要的。
這難道不是像極了浮士德,想要追尋一種更超越性的生命體驗。2015 年 Ilya 第一次接受了「魔鬼」的邀約:不顧 Google 的極力挽留,接受馬斯克的邀請,共同參與創辦 OpenAI。
說馬斯克是「魔鬼」並不完全準確,在那個時候,他還是非常堅持 OpenAI 要保持非營利的核心——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都過去了這麼多年,他還要打官司。錢是小事,就算是富如馬斯克,也不想當冤大頭。
i helped turn the thing you left for dead into what should be the largest non-profit ever.
you know as well as anyone a structure like what openai has now is required to make that happen. https://t.co/k85Bfn5My6— Sam Altman (@sama) November 2, 2025 
可是對於 Ilya 來說,馬斯克像極了「魔鬼」梅菲斯特:許諾了一條可以實現理想的道路。那時,他完全認同 OpenAI 的非營利使命——以最可能造福人類的方式開發通用人工智慧(AGI)。他希望 OpenAI 能夠將 AI 技術向所有人開放,並繼續保持在 AI 研究的前沿。
可想而知馬斯克之於 Ilya,簡直就是梅菲斯特本特,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我做你的夥伴,只要你歡喜,就做僕人,奴才,我也甘願!」

不過,想要接近人工智慧的願景,並不是只靠技術,更是要靠兩個字:算力。而即便是在 2017 年,搭載八塊英偉達頂級 GPU 的定製伺服器,售價就高達 15 萬美元。訓練單個模型需要成千上萬塊 GPU,這還沒算電費,那意味著每年數十億美元的運營成本。
跟魔鬼做交易,總要付出點什麼。當時馬斯克要的很明確:OpenAI 是他一手扶持起來的,他要做 CEO,要絕對控股。
另一邊,Sam Altman 則通過私人關係向 Ilya 遞話,表示自己對非營利的堅持,以及做 CEO 也會零股權的立場。

就在 Ilya 猶豫再三的時候,第二次「魔鬼時刻」正要降臨,這次,真正的賭約開始了。
52 頁 pdf
選擇誰當 OpenAI 的 CEO,無疑是當時的 Ilya 所經歷過最棘手的決定,遠超他當年決定是否離開 Google。最後他選擇了 Sam Altman,但從過往的資料,以及近日公開出來的法庭證詞來看,這個決定始終伴隨著他對 Sam Altman 的不信任。
這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在二選一的時候,他就發郵件問過 Sam Altman,為什麼對 CEO 的名頭那麼執著,「你的理由不斷變化,我實在難以理解背後的驅動力。AGI 真是你的首要動機嗎?」
Sam Altman 是什麼人,話術一套一套的。況且他籌錢的本領又實在是驚人,尤其是拉來了微軟、YC,巨額資金不斷融入,OpenAI 成了矽谷最炙手可熱的明日之星。

這在一定程度上,讓 Ilya 和 Sam Altman 形成了平衡——就像梅菲斯特和浮士德,也有短暫「攜手」的時候。Ilya 堅信規模化對於訓練模型的重要,把公司運營交給 Sam Altman 之後,他也更加沉浸在自己的技術哲學當中。直到他發現,Sam Altman 的領導已經讓這家公司,在暗中偏航了。
於是,就出現了現在被全網熱議的「52 頁 pdf」,這是 Ilya 寫給獨立董事的備忘錄,裡面集合了大量他對於 Sam Altman 所作所為的記錄,包括但不限於:他如何挑起辦公室政治、讓不同的團隊之間競爭、習慣性地操縱和欺騙別人。


吃瓜群眾不禁要問:怎麼頂級大佬也用 pdf 撕來撕去啊?
聚集在這份 pdf 上的視線太多,以至於有些關鍵問題被模糊過去了:這些資訊和素材,是當時 Ilya 發送給董事會,推動 Sam Altman 下台的核心證據。曾經一度接近成功:董事會單方面表示解除 Altman 的職務,並任命 Mira Murati 為臨時 CEO——這期間,董事會成員和 Ilya 溝通非常密切。
可也是這個關鍵節點,Ilya 動搖了。宮斗帶來的影響遠超想像,員工大量離職跳到競爭對手那裡,董事會開始質疑。OpenAI 畢竟是他的心血,如果堅持和 Altman 站在對立面,拉長戰線,只會讓公司上下都更加分崩離析。
這和他的初心背道而馳:他想的是讓 OpenAI 能如他所願,朝著 AGI 的方向,也朝著造福人類的方向前進,而不是徹底垮掉。
在上個月的法庭上,他被問到當時的判斷,Ilya 舉棋不定,他表示自己一直在接收別人給到的資訊,沒想過去更進一步的對質。

網友評論:籌劃了一年的行動,就這?
He planned this for a year and didn't think explain this to any of the 1000 employees resulting in a massive mutiny?
— Minh Nhat Nguyen (@menhguin) November 2, 2025
Bro.
正義並不永恆
如果只是把當年的宮斗,看成是 Ilya 想要造反奪權,並不足以理解他在最新的法庭證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樣子:糾纏、內耗、反反覆覆。
因為,他當時反對的並不只是 Sam Altman 的領導,更是他自己的誤判和錯信。如果早知道選 Sam Altman 當 CEO 的代價,是把 OpenAI 引向資本化的道路,那他會答應這樁交易嗎?如果註定保不住 OpenAI 作為非營利的性質,那這一切是不是都錯了?
這一次,歷史沒有給他選擇的機會了,他最後被神與魔同時拋棄,成為「造反分子」,在 Sam Altman 復職之後,離開 OpenAI。
After almost a decade, I have made the decision to leave OpenAI. The company’s trajectory has been nothing short of miraculous, and I’m confident that OpenAI will build AGI that is both safe and beneficial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sama, @gdb, @miramurati and now, under the…
— Ilya Sutskever (@ilyasut) May 14, 2024
Ilya 身上有著跟浮士德如出一轍的、理性的天真。他相信對技術和理性的追求,以及對信仰的堅持,能夠突破權力和聲名的誘惑。但當他自己面對巨大的壓力——員工的離職、投資者威脅——他也不得不改變立場,簽字妥協。
他既相信自己在「道義上正確」,又擔憂行動的後果會玉石俱焚,只能是在理想與現實衝突下,做出充滿防禦性的決策。
「就這樣吧。」這是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賭約中,最核心的概念:浮士德賭自己永遠不會滿足於任何成就或快感,他會永遠求索,不停前進。這也讓他最後得到了天使們的拯救。
而 Ilya 輸掉了賭約,卻是因為他真真正正被困住:並非是被已經取得的成就困住,而是被自己心中的「正義」困在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他在賭的,是正義的理想不會出錯。但世間的故事如出一轍:在商業、資本和權力構成的「魔鬼」面前,信念會動搖,至高無上的理想,也會破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