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5 日,原神之父蔡浩宇的新遊戲《Whispers from the Star》(下譯作《星之低語》)正式在 steam 上線了。
和想像中完全不同,這個遊戲似乎並沒有掀起什麼水花,幾天過去了,它只有 700 多條評價。
這個評價條數如果放在其他的遊戲上,基本可以說是暴死了,7 月 2 日公測被噴爆的解限機,它當天的負評數都有 5462 條。
但是,《星之低語》太特殊了,特殊到你不能把它當做是一款簡單的遊戲,或者普通的軟體。
它確實披著遊戲的外衣:根據設定,一個名叫 stella 的天體物理學大二學生,因事故迫降在名叫蓋亞的星球上。
而玩家是唯一一個可以通過通訊器和 stella 聯繫的人,你需要和她保持溝通,與她一起探索蓋亞,並找到活著回家的方法。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這故事簡直就是性轉版的《絕地救援》。

不過在戲劇性的背景設定下,《星之低語》的玩法又和常規的遊戲截然不同。
其實上邊也提到了,為了讓她順利回家你得時刻和她溝通——說話,就是這個「遊戲」的核心玩法。
女主角 stella 的背後是實時 AI,所以你的確是在不斷的交流中影響對方做決定的。
比如最開始女主角困在逃生艙里出不去,你就可以對她說看看門的結構、找找附近有什麼工具,然後根據她的回覆去出點子,像是用電鑽來把門打開。
你說遊戲設定有點莫名其妙,女主不找政府找到了玩家吧,它的故事還挺正經;可要是說遊戲很有沉浸感吧,倒也不至於,stella 偶爾會觸發一些奇怪的回答或者行為,例如突然給你跳個舞,舞姿頗得川普精髓。

所以,玩家可以選擇做個 NASA 工作人員,認真帶她逃離蓋亞,也可以不緊不慢,和女主聊點悄悄話,比如問她有沒有男朋友。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一些比較下頭的問題就別問 stella 了,AI 不會跟你聊這種深夜檔內容的,她還是個孩子。

emmm,只能說《星之低語》可能正經,但《星之低語》正經不太可能。
總之,當你的某個指令,觸發了 stella 可以讓門打開的選擇後,她會暫停通話,然後給你發文字資訊說自己幹了什麼事。
這裡暫停通話發文字資訊,可以理解成過場動畫。
女主角很快又會把影片通話撥過來,你會發現遊戲來到了新的場景,接下來你再根據 stella 的需求去引導她探索,不斷循環,直到觸發相應的結局。

說到這裡,如果你想親自上手體驗一下的話,錢倒不是問題,它在國區只賣 33.99,這幾天打八折,只要 27.2 元 RMB,一頓隆江豬腳飯的錢。
真正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星之低語》只支持使用英文溝通。
要是你和外國人交流全靠少數幾個單詞往外蹦,再加點手舞足蹈,那你還是放棄吧。
並且,它為了沉浸感,並沒有字幕這個選項。也就是這兩天可能玩家反饋多了,9 月中下旬會實裝字幕功能。
所以說,如果你不能用英語流暢溝通,或者連翻譯軟體都懶得用,那小發還是推薦你看看遊戲博主的影片算了,不然買了也是當場退款。

不過遊戲雖然寫著不支持中文,可通過輸出一些規則,可以強制女主說中文,甚至口型都能對得上,這個已經有人實驗過了。
兔子逼急了還咬人,AI 逼急了說兩句普通話怎麼了?
所以為什麽這個國人開發的遊戲沒有支持中文,個人推測原因可能是音源上的問題。
《星之低語》官方前陣子在 B 站發的影片裡,女主字正腔圓的用普通話說了句「謝謝你們」,可以聽出來,聲音和玩家根據規則讓女主說普通話的聲音完全不同。

說到這,你大概對《星之低語》有個基本的了解了。
它值不值這三十塊錢的價格,每個人看法可能不一樣。
你要是把它當遊戲,那八成要失望,因為它的遊戲性其實一般,在引導上做的也不夠好。
但你要是把它當口語練習對象,那就不虧,《星之低語》可是李沐在創業後接的第一個項目,他的技術力不用質疑,這位之前是亞馬遜的資深首席科學家,還在斯坦福講過課。

關於遊戲本身就聊這麼多了,開頭小發提到過,《星之低語》不能簡單的當做是一款遊戲一個軟體來看待,它絕對是一個歷史性的作品。
不是說它多厲害,而是說它如同萊克星頓的槍聲,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這幾年,關於「 AI 遊戲」的討論度越來越高,根據外媒統計,2025 年,每 5 款遊戲中就有一款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
披露的資訊顯示,這些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有 60%都是拿 AI 來生成各種視覺資產,此外還有開發團隊用 AI 來生成音頻、配音、文案、營銷材料以及代碼。
曾在 V 社擔任過一段時間顧問的 Ichiro Lambe,在早些時候表示,他發現 2024 年 steam 上僅有 1000 款遊戲披露了生成式 AI 的使用情況,到了 2025 年,披露了生成式 AI 使用情況的遊戲飆升到 7818 款,占 steam 遊戲總數(略低於 115,000 款)的 7%。

對於洪水猛獸般襲來的 AI,從玩家到從業者似乎都猝不及防,甚至感到恐懼。
我們不止一次見到過人們的聲討和抵制,2024 年 7 月 26 日,美國演員工會-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聯合會就掀起了一次針對遊戲產業的罷工。
罷工的目的,是想要避免從業者在 AI 的衝擊下降薪或者失業。
再往前推,2023 年的時候,小發曾經寫過關於《 The Finals 》使用 AI 配音,然後被錘的事,點擊鏈接回顧經典。
當時除了玩家開噴,從業者也實名制抗議,參與的人包括但不限於 Bungie 的高級聲音設計師、 Gearbox 的敘事總監、給原神和消逝的光芒配過音的 Kit Harrison 等。

總之,在多方報道下,遊戲沾了 AI,就會被人抵制——這幾乎成了一種刻板印象。
但現實真是這樣的嗎?
2016 年,只有 4 個人的《無人深空》團隊,宣稱遊戲裡將會出現數億個隨機生成的可探索的行星。
2020 年,《電馭叛客 2077》採用了Jali Research 的 AI 技術,通過算法來處理多種語言的角色配音口型。
2025 年,《動物朋克》的預告片中,著重演示了離線 AI 技術,玩家可以和 NPC 進行對話交互。

除了在技術上利用 AI,很多遊戲,甚至是手遊,都開始接入 AI 了。
像是三角洲,直接給你內置個 AI 語音助手,你閒著無聊甚至可以和它嘮嗑。
還有最近吵挺大的《逆水寒》和《燕雲十六聲》「內鬥」,這事的起因就是有玩家質疑燕雲抄了逆水寒的 AI 玩法。

絕大部分普通人大概不太了解,上世紀中葉,圖靈就嘗試通過西洋棋遊戲編程,讓電腦智能的學習遊戲的解法,從而戰勝人類。
AI和遊戲的命運,自出生那刻就糾纏到了一起,《星之低語》不過是為你所不曾了解的遙遠歷史,插了一個腳註。
我們所討厭的其實不是 AI,而是濫用 AI。那些廉價的、敷衍的、毫無邏輯和藝術美感的 AI 遊戲資產,是這個資訊泛濫的時代里,最為惡臭無用的賽博垃圾。

當下,遊戲產業已經走到了一個瓶頸期。畫面的精緻程度愈發近似於現實,遊戲的音效表現能達到電影級的震撼,視聽方面做到極致後,自然會有人尋找接下來的路。
2023 年的時候,B 站 UP 主「大谷的遊戲創作小屋」和 「VIVY 有夢想」兩個人,合作開發了一款病嬌 AI 女友模擬器。
玩家需要說服由GPT 3.5 驅動的女友,讓她放你離開房間,如果說服失敗一通亂莽,就會被 AI 給三刀六洞當場捅死。

這個實驗性的小遊戲支持玩家通過語音和文字和 AI 交流,它比《星之低語》更早嘗試探索人類與 AI 之間的可能性。
現在病嬌 AI 女友模擬器已經成了正式的項目,擁有了固定的團隊,並且拿到了投資,可以說在商業層面上得到了一定的認可。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人們向來喜歡在遊戲裡尋求如地球 OL 般的自由,美國的《頭號玩家》、日本的《刀劍神域》、中國的《全職高手》。。。世界上無數的文娛作品有著同樣的幻想。
而現在,科技的發展讓這個幻想有了實現的可能,英偉達、AMD 這些硬體巨頭,開始聯合廠商,準備打破遊戲與現實的壁壘。

未來會不會出現真能讓人有「異世界轉生」般體驗的遊戲,不好說,但歷史確實堅定不移地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也許數年後回頭來看,被人們忽視的《星之低語》,正是遊戲走向新世代的一次預告,只是身處時代大潮中的我們並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