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筆記本選購之路始於 2014 年,那是我剛上大學時買的第一台電腦——ThinkPad L14(2014 款)。2017 年,我轉向了 MacBook Pro 16 英寸 Intel 版,2021 年升級到 MacBook Pro 14 英寸 M1,親身見證了蘋果自研晶片帶來的巨大轉變。
2024 年 10 月,在國家補貼活動期間,我購入了 ThinkPad T14p Gen 2 Ultra 9 集顯版;2025 年 5 月,又添置了 MacBook Air 15 英寸 M4;同年 10 月,我入手了 Surface Pro 11 X Plus,正式開始探索 ARM 平台的 Windows 體驗。十年來,筆記本的選擇始終伴隨著我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的變化——它不僅反映出我的職業發展與需求轉變,也折射出整個計算平台的更替與時代趨勢。
Windows 生態下的優勢與局限
使用 Windows 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Office 套件在 Windows 上的體驗堪稱極致,無論是性能 還是兼容性都無可挑剔;其次,擴展性幾乎沒有上限。這些年我一直配有台式機——從早期的英特爾冥王峽谷(NUC)一路換到自己組裝的 i7-11700 mATX 主機,再到 HP 的 i7-12700 工作站。冥王峽谷長時間運行時的風扇噪音最終促使我轉向散熱更優秀的自組電腦和工作站,而良好的散熱表現也讓我一度產生「性能無上限」的錯覺。
我主要使用的系統是 Windows 10,過去幾年運行穩定,幾乎沒出過什麼么蛾子——大概有一兩年沒有重裝過系統。偶爾也會抱怨:為什麼 Windows 又強制更新、自動重啟,導致瀏覽器和工作文件全部被關閉。除此之外,體驗總體不錯。
相較之下,MacBook Pro 在我的使用場景中更像是一個「輕負載夥伴」——我通常用它來寫點簡單的代碼、收發郵件、閱讀 PDF;而真正的重型任務,如數據分析、大型專業程序的運行,基本都在 x86 Windows 主機上完成。
不過,近來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因為出差頻繁,經常需要在不同地方居住幾個月,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也不想總是待在室內。我希望能在不同的環境下工作,比如咖啡館或旅途中。這種需求讓我萌生了購買一台高性能 Windows 筆記本的念頭——希望能在便攜設備上重現台式機 的優秀體驗。我大學時也用過 Windows 筆記本,但那時最深的印象就是在圖書館裡四處找有插座的座位。天真的我以為十年過去,晶片製程的飛躍應該早已帶來更好的續航和體驗——然而現實並非如此。
2024 年 10 月,國補上線的那天,我幾乎沒有猶豫,就鎖定了 ThinkPad T14p Gen 2。 我沒有去看更輕薄的 X1 Carbon,也沒考慮那些高性能釋放的遊戲本。畢竟我幾乎不玩遊戲——我真正需要的,是在運行代碼時能儘快結束任務的一台機器。於是,我毫不遲疑地選了 Ultra 9 集顯版。T14p 吸引我的另一個理由,是它那幾乎完美的擴展性。雙通道內存、雙 M.2 接口。至於續航,當時我需要大量進行文字工作,看到很多用戶輕描淡寫地說一句:「能用一整天。」
天真的我信了。那時候的我,對功耗、散熱、性能釋放這些詞還沒有直觀的概念,只以為晶片製程的進步會自然帶來更好的體驗。那時我以為,Windows 筆記本與 MacBook 之間的差距,或許早已不再那麼大。然而,現實很快就給了我沉重的一擊。我才發現,蘋果的 M 系列筆記本 對 Windows x86 平台來說,簡直就是一場降維打擊。那並不是單純的「新舊代差」,而是根本層面的不同:功耗控制、續航表現、待機體驗——每一項都像隔著幾個時代。

Thinkapd T14p 2024
續航待機與實際感受待機
MacBook 在待機方面幾乎是完美的。合上蓋子,它可以安靜地睡上幾天,甚至幾周;再次打開時,電量幾乎沒有損耗,螢幕瞬間點亮,所有程序都停留在你離開的那一刻。
而 Windows 筆記本呢?從背包里拿出來時,常常是熱的。如果關機重新開機進入桌面,等待所以後台開啟完畢要花上 15 到 20 秒。滿電放進去,拿出來只剩下 30%,頂多再撐半小時。這樣的場景我經歷過太多次,每一次都像一場噩夢重演。
究其原因是因為微軟曾試圖通過引入所謂的「現代待機」(Modern Standby,S1 模式)讓 Windows 筆記本也能擁有像手機那樣的「隨時開啟」體驗。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為了兼容龐雜的 x86 硬體生態,這一機制的體驗糟糕得幾乎令人絕望。同時 Windows 11 的自動維護任務:檢查更新、下載補丁、安裝你從未請求的系統更新也會在待機的時候喚醒系統。有時候一個更新,系統的休眠會變得不可用,比如開啟 WSL2 這樣與虛擬化相關的功能。
筆記本廠商既沒有優化好 S1 的待機體驗,也沒有投入資源使得筆記本可以支持S3 的模式,如今的聯想 ThinkPad 系列已不再支持傳統的 S3 模式。這意味著,確保電池不被榨乾的方式,就 是——關機或者類似重啟一樣的休眠。但對我來說,「關機」這件事簡直反人類。我習慣同時打開幾十個 Chrome 標籤頁、數個編輯器和終端窗口。每次被迫退出它們,就像在被迫關閉我的工作思路。
我已經被 MacBook 的 M 系列寵壞了。它讓我習慣了那種近乎完美的狀態:合上蓋子、帶走;打開蓋子、 繼續。工作在那台機器上是連續的,而在 Windows 上,它被不斷打斷。

Windows 筆記本不同的待機模式
續航的不透明
網際網路上充斥著各類商家引流廣告和模糊不清的「續航測試」。評測影片裡,主持人會一本正經地告訴你 ——「這台筆電 PCMark10 測得 8 小時的辦公續航」,但沒人解釋:日常使用到底能撐多久?節能模式會不會卡頓掉幀,體驗如何?深色模式是不是更省電?真正的體驗細節,從來無人深入討論。
許多博主的測試場景,往往是在最低亮度下播放 B 站影片——而處理器在播放影片時有專門的能耗優化,這根本無法代表真實辦公負載。還有人用 Word 打開個文檔,稱能撐 10 小時。在小紅書上宣稱「續航一天」的人,大多是輕度辦公用戶,他們的需求,也許用 iPad、Chromebook, 甚至三星手機的 Dex 模式就能解決。他們不是我這樣的用戶,而我,也不是他們評測的對象。不得不感嘆,也許鴻蒙電腦那種注重輕辦公體驗的定位,才是當今筆記本市場的真正主流。
為了更好地了解筆記本續航,我才學會了不斷追蹤自己使用電腦的功耗,分析自己的使用行為如何影響電腦的功耗。我買的是 T14p Ultra 9 版本,購買時衝著的是 80W 的瞬間性能釋放和穩定的 50W 性能釋放。
為了續航,我不得不開啟「最佳能效」模式——功耗被限制在 20W 左右。然後,一切都變慢了。輸入文字有延遲、切換窗口不流暢,連打個字都顯得「卡卡的」。每次外出工作,我要經常留意任務管理器,不斷手動關閉後台進程——Dropbox、OneDrive、 Tailscale、LocalShare、PowerToys……一個個清理。
這是一件極度反人性的事情。我終於明白,為什麼網路上幾乎沒人推薦「Windows 小工具」,而 Mac 用戶卻熱衷分享各種後台增強應用。在 Windows 上,常駐後台是一種負擔;在 macOS 上,常駐後台是一種無負擔的便利。
我的日常工作流並不複雜,卻足夠考驗續航。幾十個 Chrome 標籤頁、後台播放音樂; Word、Adobe Acrobat、Zotero、Notion、Outlook、VSCode/Cursor 全部同時開啟; 藍牙連接耳機與鼠標;螢幕亮度拉滿(T14p 峰值 430 nits),因為我經常在咖啡館或戶外使用。在「節能模式」下,CPU的頻率被鎖定在 2.0GHz 左右,這一整套工作流的平均功耗是 23.6W。這意味著:配備 75Wh 電池的 T14p,續航只有約 3 小時。
如果切換到「平衡」或「性能」模式,續航會跌破 2 小時 ——雖然操作稍微流暢一些,但仍有發熱與噪音的代價。開啟性能模式的情況下,你還會感受到發熱,這個問題在夏天的時候尤其嚴重,鍵盤烤手。
同樣的工作流,我在 MacBook Air M4(15 寸) 上重新搭建。功耗波動僅 3–6W,後台更多、體驗更 絲滑。我能用 Raycast 快速喚起一切應用,系統幾乎沒有延遲。無風扇、無噪音——即使長時間運行,掌托仍是溫涼的。M4 的性能足夠我使用,無論插電還是電池模式,體驗幾乎一模一樣。 MacBook Air M4 內置 66.5Wh 鋰聚合物電池,帶來真實可用的 10 小時工作續航。自從入手以來,我幾乎沒有把它的電池用完過。

Macbook Air M4 15' 日常使用功耗
對 macOS 來說,我的這套網頁與文檔工作流不過是輕度負載,合蓋睡眠、開蓋即用,一氣呵成。而在 Windows 世界裡,所謂的「輕度辦公續航」往往只限於打開 Word、Excel、PowerPoint,再加上寥寥幾個網頁,前提是關閉許多後台。可一旦進入真實的多任務環境,系統就會變得遲滯笨重。
頻繁在「開啟—合蓋睡眠—再開啟」之間切換時,MacBook 始終流暢如一;而 Windows 筆記本卻像在重新啟動,往往需要十幾秒才能回到工作狀態。自從入手 T14p,我不得不在每次合蓋前退出程序、關閉網頁、關機收尾。這種被迫的「自適應」帶來了強烈的體驗割裂感——那種在 Mac 上的順滑連貫,在 Windows 上被切割成無數片段。
便攜性、輸入體驗與外設依賴
作為一個常年健身的人,我對筆記本的重量並不敏感, 500g 無非是多一瓶水的重量。但是使用 Windows 筆記本真正的重量代價是什麼:
-
那塊 100W 的「板磚」電源。我幾乎每天都要隨身攜帶它。當然,也可以換成 65W 的氮化鎵小電源 ——體積更小,但功率不足。在咖啡館那種松松垮垮的插座上,它經常滑落到地上。即便插著65w電源,我也無法在 「最佳性能模式」 下使用。
-
隨時攜帶鼠標。ThinkPad 的觸控板遠不如 MacBook 精準。光標總是偏離目標,單擊與雙擊的邏輯模糊,按鍵需要更大的力度。只有 Surface Pro Flex 鍵盤蓋的觸控板還能勉強與Macbook 媲美。我仍記得我早在2017年的Macbook Pro 早就體驗上這樣絲滑的觸控體驗。我不清楚為什麼能極大提升使用體驗的全域觸控板在此時此刻不能標配到快上萬的筆記本,讓用戶不得不使用難用的早就過時技術的觸控板。
-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點是關於鍵盤區域的發熱情況。作為一個每天面對電腦超過 8 小時、手在鍵盤上停留 5 ~6 小時的人,我對「敲擊的觸感」格外在意。這本該是 Windows 筆記本的優勢——尤其是 ThinkPad,那種堅實的回彈感令人安心。然而,T14p 的發熱問題徹底毀掉了這種觸感。剛買時正值秋冬,我對熱量不敏感;在夏天你可以感受到騰騰的熱量從鍵盤區域傳來,那種烤手的感覺讓人非常焦灼,更不用說那個風扇噪聲。
小結
這段時間的經歷讓我逐漸明白,「既要又要」在筆記本上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哪怕是像 T14p 這樣幾乎完美、擴展性出眾的全能本,依然難逃糟糕的待機與續航表現。Windows 與 Intel 平台在短期內似乎都無法徹底解決這些老問題。
即便升級到更強的工作站級設備,如 P16 Gen2,也仍然繞不開電源管理、散熱與噪音的瓶頸。而Macbook系列值得吐槽的點就是金子一般的內存的硬盤,但Windows 筆記本這些缺點是不能通過氪金來解決的。最終,我找到的折中方案是:「ITX 主機 輕薄本」的組合。ITX 主機成為性能、噪音與便攜之間最現實的平衡點,也是一種從理想回歸現實的妥協。
於是,在 2025 年 8 月,我入手了 ThinkStation P3 Ultra Gen2。這台小巧而強大的設備,基本滿足了我對便攜高性能的全部需求。我可以塞進20L的行李箱中,在酒店連接上電源不外接螢幕,像伺服器那樣使用,配合 Moonlight 進行遠程串流,我終於能夠在任意地方獲得接近台式機級的工作體驗。

3.9 L ThinkStation P3 Ultra Gen 2 作為便攜和性能的妥協
被忽視的 Windows On Arm (WOA) 筆記本產品
傳統筆記本那滾燙的鍵盤,讓我徹底望而卻步。長時間打字的焦躁與不適,終於驅使我開始關注另一類產品——二合一設備。在它們之中,Surface Pro 系列無疑最吸引我:不發熱、鍵盤可拆卸,這兩點對我 來說幾乎是決定性的加分項。恰好最近趕上 Amazon Prime Day,我以一個幾乎「不可拒絕」的價格, 入手了那台被無數人吐槽的高通驍龍版 Surface Pro 11。
有人或許會問:既然我這麼在意體驗,為什麼不選擇性能更強的Surface Pro Lunar Lake 版本?答案其實很現實。
雖然我願意為更好的體驗付出溢價,但Lunar Lake 起售價高達 1500 美元,而低配的高通版只需400 多美元,這巨大的價差使得兼容性也不是什麼不可以克服的難題。
我大部分時間都在使用 Office 套件寫作、瀏覽網頁、閱讀 PDF 文件——這些都是原生 ARM 應用,兼容性問題幾乎不存在。而且,高通CPU使用的是 4nm 的工藝,工藝的領先帶來的優勢無疑對最低的能耗情景下的可用性能的提升是巨大的。相比之下,我更想體驗的是高通作為老牌手機晶片廠商在電源管理上的功底。
坦白說,我對 Intel 平台已經失去了信任。x86 處理器在高負載與低負載之間的切換(尤其是瞬時頻率調度)總顯得笨拙、遲滯,遠不如移動處理器廠商那種「微操」的能耗控制。同時,Intel 不同的電源模式似乎是粗暴地鎖定CPU 頻率,而且現在Windows 11也沒有對Intel 創新的大核、小核和小小核調度玩明白。在 Reddit 上也有用戶同時購買了 Lunar Lake 和 Snapdragon X Plus 兩個版本的 Surface Pro,他們提到:「Windows 11 在 Intel 平台上並不比 ARM 更快,只是感覺上不夠流暢。尤其在打開或關閉應用、呼出開始菜單時,動畫過渡略顯卡頓,像是輕微丟幀。」

Surface Pro 11 X Plus 實時能耗及待機表現展示
我在10月初拿到了 Surface Pro 筆記本,我可以放心地使用 S0 現代待機的功能,不必擔心電腦會在包里莫名其妙發熱或自行喚醒。最讓我驚喜的是待機消耗的電量為 0.1 Wh。在我的日常工作流下——瀏覽網頁、處理文檔、批註 PDF、後台同步。整機功耗穩定在 6–8 W。切換到省電模式後,即使保持所有後台運行,功耗也能壓到 5W 以下,系統依舊流暢,沒有明顯卡頓或掉幀。

高通 Snapdragon X Plus(驍龍 X Plus) 平台的性能特性,是高通專為 PC 市場打造的 ARM 架構旗艦處理器。基於 Oryon CPU 架構 和 4nm 工藝。
我理解為什麼高通驍龍 CPU 會飽受爭議——性能孱弱、軟體兼容性不足、發熱與功耗不穩定,再加上從發布到真正上市之間那漫長的等待期。但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最大的問題。
真正讓人望而卻步的,是它那偏高的定價。如果這些筆記本能進入 4000~5000 元價位區間,人們或許就會用更可藹的眼光去看待它。畢竟,當價格不再高高在上,ARM 平台那種「冷靜、省電、安靜」的特質才會真正被更多用戶體驗到。
即使 Lunar Lake 的續航表現能與高通旗鼓相當,Intel 的 x86 架構仍舊在調校層面略顯笨拙。一個真正優秀的筆記本體驗,從來都不只是性能參數的疊加,而是功耗、噪音、發熱、系統響應、生態成熟度等多方面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我目前的使用沒有遇到什麼兼容性的問題,我用該平板玩了一些Steam 遊戲,如底特律變人、星露谷、極樂迪斯科、逃離鴨科夫還有Gal Game。與此同時,也有消息稱 Valve 正在積極參與 ARM 兼容層(Proton on ARM) 的開發,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搭載ARM的遊戲掌機。我個人更期待第二代驍龍 X 系列 的到來。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吧——或許不久的將來,ARM 平台真的能在筆記本與移動計算設備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總結及展望
十年的筆記本購買與使用經歷,讓我逐漸明白:完美的筆記本在當下並不存在。關鍵不在於尋找一台「什麼都能做到」的設備,而在於明確自己的真實需求。
筆記本的體驗,從來不是單純的硬體問題。如果 Windows 系統無法與硬體進行更深層次的協同,那麼待機與續航的短板就永遠無法被徹底補齊。對我而言,最現實、也最高效的移動辦公方案仍然是 ITX 主機 輕薄本的組合——既能兼顧性能與便攜,又能靈活適應不同的工作場景。
與此同時,ARM 筆記本顯然展現出更長遠的潛力。憑藉極低的待機功耗與更精細的頻率調校,它有望帶來真正輕盈、安靜、持久的使用體驗。相比傳統的 x86 平台,ARM 似乎更懂得「能耗與體驗」的平衡——這或許正是未來筆記本進化的方向。
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我也真心希望未來的續航評測能更貼近真實的使用場景。不再只是那些「最低亮度播放影片」的理想化測試,而是能夠反映出日常使用時的真實功耗與最低續航時長。例如,通過開源工具 Traffic Monitor 來持續記錄功耗數據,用透明、可驗證的方式去呈現真實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