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
上回書說到,街機版《生死格鬥》一經推出便人氣火爆,成功拯救了Tecmo瀕臨倒閉的命運。而板垣伴信自己也因為這款作品的成功一躍成為公司的當家花旦,地位恰如彼時CAPCOM的三上真司、KONAMI的小島秀夫。

但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成功,板垣並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格鬥處女作還有諸多不足,因為基板的性能限制,自己的很多想法也沒能實現。更關鍵的是,在格鬥遊戲、3D遊戲領域,板垣的能力和當時最頂尖的製作人相比最多還只能算是一個初學者,所以在初代作品面世後,板垣沒怎麼休息就立刻投身到後續作品的開發,同時,他也急切的希望得到一位真正大師的指導。
移植之路
這次,板垣沒多久就等到了機會,在一次開發者大會上,他遇到了自己仰慕許久的明星製作人。在後來的採訪中,板垣曾說過,自己這一生只佩服過兩位遊戲製作人。一位是打通了遊戲與電影之間邊界的先鋒製作人小島秀夫。而另一位就是3D格鬥遊戲領域的大師—鈴木裕。

湊巧的是,鈴木裕也參加了這次的開發者大會。板垣沒有錯過機會,上前和鈴木裕打了招呼,搭上話聊了起來。正好鈴木裕最近也玩過板垣的處女作《生死格鬥》,對遊戲那是讚不絕口。對於板垣在開發技巧上的虛心提問,鈴木也知無不言。加上鈴木本來就樂於指導後輩的性格,兩人甚至在後來還共進了午餐,探討如何改進《生死格鬥》初代的諸多問題。
在得到鈴木裕的指導後,板垣的開發技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回到公司後,他緊鑼密鼓的開啟了初代《生死格鬥》的主機移植工作。因為初代是基於世嘉Model 2基板製作的緣故,遊戲移植平台的首選自然是世嘉自己的家用主機土星SS。

早在開發街機版遊戲的時候,開發小組就針對土星平台進行了性能評估,最後發現因為主機3D功能的羸弱,土星上3D格鬥遊戲人物建模的多邊形數量很難超過300個。但在死磕技術的忍者組這邊,主機性能的限制對他們而言完全不是問題。板垣和他的小弟們研究出了通過DSP技術可以優化主機浮點運算的性能,同時再充分利用土星主機特有的雙CPU能力後,最終成功使移植版遊戲的人物多邊形數量達到550個。

光是畫面達標還遠遠不夠,在接受完鈴木裕的指導後,板垣也逐漸摸清了開發3D格鬥遊戲的門道。在土星移植版中,板垣對每個角色的動作都進行了追加和調整。同時還放棄了真人動態捕捉技術。新版本中所有角色的動作幾乎都改為了手K動畫,這使得遊戲操作的流暢度得到大幅提升,並且因為忍者組強大的技術力,動作的真實感也並沒有倒退。

為了給玩家更多的新鮮感或者說是福利,製作組在移植版中加入了大量不同的角色服裝。一開始板垣下達的要求是為每個角色加一套新服裝就行,但是因為製作組每個人個人的興趣使然,很快新增服裝的數量就大大超出預期,其中女角色的服裝數量更是遠遠超過了男角色。由於到了開發後期,人氣角色霞的服裝數量過於一騎絕塵,為了平衡後面製作組還加班加點給那些被「遺忘」的角色也加了些服裝進去。
1997年10月,世嘉土星版《生死格鬥》終於發售,獲得了市場的一片好評。遊戲甚至還得到了鈴木裕的親自誇獎,表揚了遊戲新改進的動作系統已經達到行業的一流水平。

在開發土星版本的同時,PS1版《生死格鬥》也處於同步開發的狀態。除了因為主機性能的限制,畫面只能稍稍縮水之外,PS版本《生死格鬥》保留了土星版本的全部內容,並在此基礎上加入了兩名全新角色,可以說是《生死格鬥》初代的集大成版本。
但就在遊戲即將發售時,友商的一則廣告卻徹底激怒了板垣,讓他從此走上了噴神之路。
主機大戰(上)
1998年3月,《生死格鬥》初代登陸PS1。彼時的3D格鬥遊戲領域已經有兩座高山,一座是世嘉的《VR快打》,也就是板垣的偶像鈴木裕的作品。而另一座則是南夢宮的《鐵拳》,由和板垣一樣酷愛戴墨鏡的製作人原田勝弘帶頭開發。

巧合的是,在《生死格鬥》初代登陸PS1的窗口,《VR快打》和《鐵拳3》的PS1版本同樣即將發售,這意味著《生死格鬥》初來乍到就要面對兩座高山的衝擊。其中《生死格鬥》定於3月12日發售,而《鐵拳3》則定於同月26日發售。一前一後挨得這麼緊難免會擦出一點火花,而問題恰好就出在《鐵拳3》的一則電視廣告上。原本,板垣和南夢宮的交情還算不錯,和《鐵拳》製作人原田勝弘也經常一起喝酒、搓麻將。可就是因為這則廣告導致了兩人之後的關係破裂,也讓板垣從此走上噴子製作人的道路。

事情的起因呢是南夢宮在臨近《生死格鬥》發售的時候發了一則《鐵拳3》的電視廣告。廣告中一句「某個遊戲將要因為《鐵拳3》的到來而賣不出去咯」的台詞讓板垣聽起來格外刺耳。但考慮到《VR快打》也將在同期發售,他認為南夢宮針對的對象應該是世嘉的《VR快打》而不是《生死格鬥》,畢竟自己初出茅廬的新作應該配不上這麼大牌面。
結果在後來的一次行業開發者大會上,板垣遇見了南夢宮的營銷部長,上前友好的打了招呼並且向他介紹了自己即將登陸PS1的新作。結果等來的卻是這個營銷部長冷冰冰的回覆:「你知道嗎,一款主機只需要《鐵拳》一部3D格鬥遊戲就夠了。」

聽完這句話,板垣終於明白了之前南夢宮的廣告就是在針對自己,而這種行為也徹底激怒了板垣。在往後的採訪中,板垣時不時的就要銳評一下《鐵拳》,同時還要狂噴昔日的酒友原田勝弘。其最經典的語錄就要數那次記者問他最喜歡、最討厭的五款遊戲分別是哪些作品?板垣回道:「我喜歡的遊戲太多了,要我選最喜歡的五款我實在選不出來。可是最討厭的五款遊戲我倒可以立刻告訴你,那就是《鐵拳1、2、3、4、5》。」

不知道是不是這種噴子行徑可以收穫更高的曝光度,之後的板垣伴信不限作品,不限公司,統統開啟狂噴模式。像是《惡魔獵人》、《生化》等作品都難逃他的銳評。而一切的元兇原田勝弘卻對當時南夢宮的廣告內容毫不知情。因為集中於遊戲的開發,銷售部製作的遊戲廣告原田勝弘全都沒看過,自然不知道板垣噴他的理由。當他第一次看到報紙上板垣的採訪內容時,原田還以為板垣這次終於還是喝酒把腦子喝壞掉了呢。之後原田也沒自己去找板垣問事情的原因,兩個人最後自然而然的慢慢疏遠。

直到2012年,兩人才終於私下會面解開了多年的心結。面對昔日的唇槍舌劍,板垣也放下了自己的包袱,開誠布公的和原田講述了事情的前因後果。而原田其實早就對這件事不再生氣,因為板垣每次噴鐵拳都金句頻出的緣故,反而提升了《鐵拳》的知名度。最終的結果就是板垣每噴一次《鐵拳》的銷量就高一截,原田那是高興都來不及呢。
主機大戰(下)
至此,PS1的鬧劇終於暫告一段落,板垣也著手投入了續作《生死格鬥2》的開發。這次他決心要彌補前作留下的遺憾,做出一款真正意義上的3D格鬥史詩大作。

1999年,街機版《生死格鬥2》發售,遊戲果真得到了飛躍式的進步。首先是《生死格鬥2》的畫面相比前作飛升到了業界頂尖的級別。在當年《生死格鬥2》一個角色8000個多邊形的數量可以說是冠絕群雄。更別提遊戲場景的多邊形數量還是角色的6倍,遊戲整體呈現給玩家的觀感只能用震撼來形容。

同時遊戲場景系統的另一個改動讓其完全成為了另一次元的作品。在遊戲中,角色在場景邊緣被擊中,會出現掉落動畫,對局直接轉到了另一個場景進行,這使得遊戲場景的規模空前宏大。在同時代其他格鬥遊戲還在拘泥於單一場景時,《生死格鬥2》就做到了絲滑的場景切換,對局時天馬行空的畫面表現也成功吸引了大量玩家的眼球,遊戲一經推出就引爆了當年的街機廳。

二代成功後,板垣深知這次不能和前作一樣,移植版本花了3年才將將製作完成。所以在二代開發的同時,主機移植版也進入了同步開發模式。移植難度最低的肯定是世嘉DC平台,因為其兼容街機平台Naomi的設計,在街機版《生死格鬥2》發售幾個月後,遊戲的DC版本也順利發售。

而最困難的移植平台要數PS2莫屬。板垣在後來說過,雖然當年PS2的硬體性能高於DC,但其開發環境遠比DC惡劣的多,光是摸清這台主機的過程就花了忍者組好幾個月的時間,而最後想要製作出滿意的成品則需要更多時間,這導致遊戲的PS2版本只能延期。
但是Tecmo的高層卻對延期事項堅決不同意,認為街機移植遊戲必須趁熱打鐵儘快發售,延期只會降低移植版本的收益。所以他們安排公司的市場部,打著視察遊戲開發進度的幌子,在會議上拷貝到了《生死格鬥2》的Beta測試版本,並且在沒通知板垣的情況下火速將遊戲上架PS2。

而Beta測試版遊戲的體驗自然是千瘡百孔,BUG頻出的同時還有極大概率造成PS2死機。首發糟糕的質量讓《生死格鬥2》的口碑一度跌到谷底,玩家對板垣更是發起了口誅筆伐,怒斥其「騙錢」的行為。這件事對板垣自然也是沉重打擊,那段時間裡板垣一直處於極度消沉的狀態。在後來的採訪中,板垣也曾談過此事,他表示就是這件事讓他明白,在生命中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除了自己忍者組的小弟。

也正是這些小弟以及板垣自己朋友的鼓勵,讓板垣能夠走出這段陰霾,重拾開發遊戲的信心。他頂著壓力,將PS2版本的《生死格鬥2》最終打磨到完美,同時還為其更新了更先進的光照系統。這一最終版本也被板垣賦予了《生死格鬥2硬核版》的名字,最終依靠硬核版的滿滿誠意,板垣伴信完成了口碑的絕地逆轉,同時PS2版《生死格鬥2》的銷量最終也突破了200萬套。

《生死格鬥2》的超高質量也讓這個系列正式躋身一線格鬥IP,成為Tecmo的金字招牌。而其優異的表現也被大洋彼岸的一家超級巨頭給看到了。
在續作《生死格鬥3》的開發進行到一半時,板垣接到了一個名叫莫斯·布蕾克利的男人的電話,電話中對方表示自己是微軟派來日本和當地工作室洽談合作事宜的負責人,希望能有機會和板垣先生交流一下。
板垣聽完後有點懵,微軟這個名字自己是知道的,是大洋彼岸的超級巨頭,專門做PC系統的。可這家公司和遊戲應該沒什麼關係啊,為什麼他們的人會找上自己呢?

雖然心中有很多疑問,但板垣還是答應了對方的請求。沒幾日,布蕾克利就抱著一台機器到訪了Tecmo的總部,而這台機器的名字就叫做—Xbox。
往期回顧:
戰鬥一生的男人——板垣伴信人物誌(一)
戰鬥一生的男人——板垣伴信人物誌(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