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中地 - 每日更新
宅中地 - 每日更新

贊助商廣告

X

專訪 Apple eSIM 團隊:有更多空間,就有更多創新

2025年10月22日 首頁 » 熱門科技

專訪AppleeSIM團隊有更多空間就有更多創新

消費電子產品由矽驅動,卻也遵循碳基世界裡的自然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鼠標已年過花甲,形態上卻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電腦 70 年歷史,從一間房蛻變成家用電器甚至演化成每個人的囊中之物。而像 BP 機、GPS 導航儀、iPod 更多的產品,還沒來得及演化,就被其他產品吞噬而中專訪AppleeSIM團隊有更多空間就有更多創新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明日後視鏡》欄目,我們將持續審視那些持續演化中的明日產品:它們從何種想法中孕育?又如何在變化中存續?它們如何塑造新生活方式,又如何被用戶所改變?

iPhone Air 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懂的產品。

5.1 毫米的厚度,161 克的重量——這些數字本身並不特別,但當你真正握在手裡,才會意識到這種輕薄背後,是一種近乎極致的空間利用哲學。

而讓這一切成為可能的,是一個多年來懸而未決的技術決策:用eSIM,取代物理 SIM 卡。

事實上,蘋果在 2022 年推出 iPhone 14 系列時,就在美國市場試水了搭載純 eSIM 版本的 iPhone。三年後,第一台取消實體 SIM 卡的手機在中國發售。

國行 iPhone Air 的到來,無疑是個標誌性事件。

在 iPhone Air 發售前夕,蘋果的無線軟體技術與生態系統副總裁 Arun Mathias 及其團隊成員 Anjali Jotwani 接受了的專訪。

專訪AppleeSIM團隊有更多空間就有更多創新

▲蘋果無線軟體技術與生態系統副總裁 Arun Mathias

我們聊到了 eSIM 的技術演進、激活體驗,以及中國市場的特殊挑戰——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Mathias 用一個並不宏大的句子,描述了 eSIM 這項技術的本質:

取消實體 SIM 卡只是開始,有了更多空間,我們就可以實現更多的創新。

這不是某種營銷話術,也不涉及顛覆性的概念,它只是一個關於「空間」的長期命題——當你從手機里,拿走一個存在了三十多年的物理組件,會發生什麼?

專訪AppleeSIM團隊有更多空間就有更多創新

SIM 卡的代價

有關 eSIM 的準確定義,蘋果的工程師是這麼回答的:

eSIM 是一種符合行業標準的數字化方式,用於將 SIM 卡功能分配到手機上。

這個定義準確但抽象。要理解 eSIM 的意義,得先回到它要替代的東西——那張從 1991 年就存在的物理 SIM 卡。

SIM 卡全稱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即用戶身份模塊,是用於存儲用戶身份識別資料、簡訊數據和電話號碼的智慧卡片。可以說,這就是構成手機主板的一部分。

物理 SIM 卡的作用很簡單:在你的手機連接運營商網路時,需要證明「你就是你」。但它的問題也同樣簡單:太占地方了。

最早版本的 SIM 卡尺寸和信用卡相同,是一張標準尺寸的 IC 卡,後來隨著手機的小型化、一體化發展,SIM 卡逐漸發展出 mini SIM 卡、micro SIM 卡以及我們現在常用的 nano SIM 卡等更小尺寸的版本。

專訪AppleeSIM團隊有更多空間就有更多創新

Mathias 在採訪中展示了一組對比數據:

第一代 iPhone 使用的 mini SIM 卡,體積是現在 nano SIM 卡的 4 倍以上。但即便是最小的 nano SIM,除了卡片本身,還需要在手機里塞進:連接器、SIM 卡托盤、結構件、密封件等……這些組件不僅占用二維面積,更占用寶貴的三維空間。

這不是一個小問題。

在 iPhone 這樣的空間受限設備里,每一立方毫米都是設計團隊反覆爭奪的戰場——電池、攝影機、散熱系統、天線模組……所有人都在爭搶這個有限的空間。

而 SIM 卡托盤,就像一個拒絕拆遷的釘子戶,占據著黃金地段。

取消它,意味著什麼?

iPhone 17 Pro 就是一個具體案例——eSIM-only 的 iPhone 17 Pro,由於空間釋放,可以放入更大的電池,多這幾百毫安時,手機的影片播放時長可以增加 2 小時。

兩個小時的續航,換算成工程語言,就是大約 5% 的電池容量提升。而在 iPhone 這樣寸土寸金的設備里,5% 的空間增量,足以改變整個產品的形態。

專訪AppleeSIM團隊有更多空間就有更多創新

妥協的勝利

但 eSIM 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

事實上,自 iPhone 上市以來,蘋果一直致力於擺脫物理 SIM 卡的桎梏——

2007 年,初代 iPhone 引入 SIM 卡托設計,手機更換 SIM 卡時不必關機扣電池,而是通過卡針取出 SIM 卡,這讓手機和電池的一體化的設計得以成立,使手機換卡擺脫了電池的桎梏。

2010 年,iPhone 4 是第一款採用 micro SIM 卡的手機,兩年後,iPhone 5 則是首款採用 nano SIM 卡的設備。

到了 2014 年,蘋果則首次在 iPad Air 2 上引入 Apple SIM 卡——這是一張可擦寫的通用型 SIM 卡,允許用戶直接通過設備界面切換運營商服務,而無需物理更換實體 SIM 卡——Jotwani 告訴,自 2014 年的 iPad 開始,蘋果就已經在研究 eSIM 技術。

專訪AppleeSIM團隊有更多空間就有更多創新

▲ Apple SIM

隨後在 2017 年,蘋果首次在蜂窩版 Apple Watch 中引入 eSIM 技術;一年後的 iPad Pro 和 iPhone XS,終於實裝了 eSIM 技術。

2022 年,蘋果在美國市場推出取消 SIM 卡托,僅支持 eSIM 的 iPhone 14 系列,三年後,第一台面向全球市場發行的純 eSIM 手機 iPhone 誕生。

從 2007 年到 2025 年,iPhone 花了十八年的時間,終於「幹掉」了物理 SIM 卡。

iPhone Air,正是這場空間博弈的最新成果。

專訪AppleeSIM團隊有更多空間就有更多創新

這是一條從邊緣到核心、從實驗到標準的路徑——

Apple Watch 作為「試驗田」,論證 eSIM 在極小空間裡的可行性;iPad 作為「緩衝帶」,考驗了用戶對無物理卡的接受度;而 iPhone,則是這場變革的最終戰場。

但在這條時間線背後,隱藏著一個更複雜的問題:如何讓全球數百個運營商、幾十個國家的監管體系,都能接受這個標準?

Mathias 坦言,這是 eSIM 推廣中最大的挑戰:

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監管要求,每個運營商也有各自的技術體系。我們投入了大量時間,去理解不同市場的需求,創建能夠滿足全球推出的解決方案。

這當然是技術的勝利,也當然是妥協的勝利。

專訪AppleeSIM團隊有更多空間就有更多創新

截至 2025 年,全球已有超過 500 家運營商支持 iPhone eSIM,eSIM 使用量在過去兩年增長了 3 倍——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次的標準對齊、測試驗證和流程優化。

而中國市場,則是這場全球布局中最具挑戰性的一環——

在中國,eSIM 用戶必須前往運營商營業廳,進行身份證核驗和現場 eSIM 激活,保證「人機證合一」。

這是一個與其他市場截然不同的流程。

在美國、歐洲,用戶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輸入激活碼,甚至直接在線完成 eSIM 的安裝。但在中國,監管要求用戶必須「到場」——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則徹底改變了 eSIM 的激活邏輯。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蘋果開發了一套專門的解決方案:eSIM 運營商激活功能(eSIM Carrier Activation)

它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

  1. 用戶在營業廳完成身份驗證
  2. 營業廳工作人員通過 NFC 讀取器,安全地獲取設備資訊
  3. 運營商後台預配置 eSIM
  4. 用戶拿到手機後,系統自動檢測等待下載的 eSIM
  5. 確認下載,激活完成

整個過程無需手動輸入任何資訊,從用戶視角看,這是一種「神奇的體驗」——你不需要拆卡換卡,只是把手機放在了一個讀取器上,之後打開手機,網就已經連上了。

而且,eSIM 比實體 SIM 卡更安全,因為當 iPhone 丟失或被盜時,eSIM 無法被取出,也就減少了實體 SIM 卡被冒用的風險。

但這種「神奇」的背後,是對每一個細節的精確控制。

Mathias 特別強調了讀取器的設計:

為了讓激活更快速流暢,我們設計了專用的 NFC 讀取器。用戶只需將 iPhone 輕觸營業廳的讀取器,就能安全地共享設備資訊,運營商可以快速完成 eSIM 分配。

Mathias 還透露,未來將會在中國大陸推出 eSIM 快速轉換功能(eSIM Quick Transfer),用戶在設備端激活 eSIM 後,後續切換設備可以通過該功能把 eSIM 換到新設備上,無需再跑一趟營業廳。

專訪AppleeSIM團隊有更多空間就有更多創新

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貫穿了 eSIM 在中國落地的每一個環節。

也正是出於對合規和安全的考量,目前國行的 iPhone Air 最多只能使用 2 個 eSIM——在歐美市場,有些國家或地區的 iPhone Air 可以存儲 8 個甚至更多的 eSIM,並且用戶可以按需隨時切換。

專訪AppleeSIM團隊有更多空間就有更多創新

這跟海內外的國情密切相關——

在海外,iPhone 占有率超過 60%且大多數是合約機,而營業廳的人力成本高居不下,讓用戶在家就能激活和切換的 eSIM 技術,能夠大大減少運營商的人力和鋪面成本,充分競爭的運營商們也樂於推進這樣的技術。

但在移動網際網路更為發達的中國市場,運營商屬於國有企業,除了提供通訊服務也承擔著安全監管的職能,在 eSIM 技術的安全性跟合規性在得到充分驗證前,也只能基於現有的「雙卡雙待」政策來提供服務。

這個限制帶來了一個實際問題:出國旅行怎麼辦?

如果你是一個只使用 1 個國內 eSIM 的用戶,出國時可以直接添加國際 eSIM,問題不大。但如果你已經用滿了 2 個國內 eSIM(比如一個工作號,一個生活號),出國時就必須做出選擇:

先刪除 1 個國內 eSIM,釋放空間給國際 eSIM;回國後,再去營業廳重新激活被刪除的 eSIM。

或者,乾脆使用國內運營商提供的國際漫遊服務。

這是 eSIM 在中國落地的真實寫照——技術已經準備好了,但監管、流程、生態的適配,仍需要時間——我還記得十多年前換 iPhone 4、iPhone 6 的時候,偶爾會遇到把卡剪壞,不得不去營業廳換卡的尷尬,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我想這只是時間問題。

Jotwani 也在採訪中坦誠,這不是最理想的體驗:

我們正在與監管部門密切合作,爭取提高單台 iPhone Air 的 eSIM 數量限制。

但她也強調,即便在當前限制下,eSIM 依然比物理 SIM 卡更方便——譬如去多個國家旅行時,你不用再揣著一堆不同國家的 SIM 卡,然後從手機里摳出一張卡,插入另一張卡,再用橡皮筋把舊卡綁在錢包里,還生怕弄丟。

目前,全球有超過 200 家在地運營商和服務商提供預付費的國際數據套餐,你可以在飛機落地前,就在手機上完成 eSIM 的購買和激活——不用找便利店,不用排長隊,也不用擔心語言不通。

專訪AppleeSIM團隊有更多空間就有更多創新

蘋果還在 iOS 26 當中更新了「旅行 eSIM 功能」,就算僅使用國際 eSIM,仍可以用國內號碼收發 iMessage 和 FaceTime。

即便你在國外只用國際 eSIM 上網,家人朋友給你發 iMessage,看到的依然是你熟悉的國內號碼——而且完全免費。

當然,你也可以用微信。

無卡化的未來

在採訪的最後,我問了一個所有人都好奇的問題:

無卡化設計是否是 Apple 設備的未來?

蘋果副總裁 Mathias 的回答出乎意料地直接:

取消物理 SIM 卡釋放的空間,讓 iPhone Air 的超薄設計成為可能。可以預期,我們將持續創新,將 eSIM-only 產品推廣到更多產品線,覆蓋更多市場。

曾多次報道,蘋果將於明年推出摺疊屏的 iPhone,並於 2027 年發布一款全玻璃四曲面的 iPhone——這些產品顯然都將採用類似 iPhone Air的「高原設計」,將主板空間壓縮到極致,進而塞進更大的電池、配備更多的元件,打造更薄的機身。

專訪AppleeSIM團隊有更多空間就有更多創新

這當然是一種「減法」,但同時也是在做「加法」——通過拿走一個組件,釋放出更多的設計自由度。

當一個存在了三十年、「理所當然」的東西被拿走時,會發生什麼?

答案可能是更長的續航,可能是更薄的機身,也可能是更強的性能。但更重要的是,它打開了一種全新的設計思路,一種過去從未被探索過的可能,正如 Mathias 所說:

這只是開始,有了更多空間,我們就可以實現更多的創新。

宅中地 - Facebook 分享 宅中地 - Twitter 分享 宅中地 - Whatsapp 分享 宅中地 - Line 分享
相關內容
Copyright ©2025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宅中地 - 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