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中地 - 每日更新
宅中地 - 每日更新

贊助商廣告

X

入門到精通:從今天開始成為感冒專家

2023年12月04日 首頁 » 熱門科技

2023 年註定是不平靜的一年。春天,人們才剛剛從新冠疫情中基本走出來,沒想到,病菌們就在秋天合起伙來又給我們上了沉重的一課。在全球經濟下滑的大背景下,可能只有醫院的業績還在穩步提升了。

一時間,風聲鶴唳。在我的日常生活里,有一個叫「媽媽覺得你感冒」的場景時有發生。觸發條件是我或者爸爸,在媽媽面前咳嗽或打噴嚏。此時,她就會投來審視的目光,然後質疑到:你是不是感冒了?

一語成讖——我、我爸和我媽三個人最後都中招了。

我相信,每個家庭都有自己應對感冒的方法和「神藥」。但很快,我就被排除在家庭感冒對抗會議的討論之外,因為我堅持只在症狀最嚴重的幾天服用「泰諾」緩解症狀。這種行為無疑是和家庭的傳統方式相違背的。

這並不奇怪,在目前的環境下,我們可以很輕鬆的在藥店買到五花八門的治療「感冒」的藥物。同時,去一趟醫院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都很高。像感冒這種既「小」又常見的問題,每個人肯定都會有自己一套應對的經驗,畢竟誰還沒有得過幾次感冒那。

但站在現代醫學的角度上,很多人甚至都沒有分清自己得的是哪種「感冒」。如果我們將很多種症狀相近的情況混為一談,使用一次或幾次的經驗去進行應對,就很有可能出現藥物、治療手段誤用或者濫用的情況。

實際上,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即使是我周圍的很多醫護人員,都沒有分清楚其中的區別。一天早晚數種藥物吃進肚子,服藥的時候,有一種像是得了某種絕症的決絕感。結果到頭來,不吃藥 7 天好,吃藥一周好。而碰巧某種藥物在適當的時機出現在了你的服用列表上,於是立刻升級成了「神藥」。

 

「我上次感冒,吃了 xxx 一下子就好了。」 「你要是聽我的,吃兩片 xxx 早就好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

感冒和「感冒們」有什麼不同?

 

入門到精通:從今天開始成為感冒專家

 

呼吸道感染簡單分類

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

在日常的語境下,我們使用「感冒」這個詞,一般是指代了出現發燒、流涕、打噴嚏、咳嗽等症狀的一類疾病。而在醫學專業語境下,更為準確的用詞應該是呼吸道感染,而「感冒」一般只用來指普通感冒。

我們的呼吸道分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腔、鼻竇、咽和喉,下呼吸道則包括氣管、支氣管和肺。這些部分共同協作,使得空氣能夠順利地在肺部完成交換。上呼吸道感染指的是累及鼻腔、鼻竇、咽、喉部的感染,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炎、咽喉炎等,最常見的症狀包括鼻塞、流涕、打噴嚏、喉嚨痛等。而下呼吸道感染則是指累及氣管、支氣管和肺的感染,如各種支氣管炎和肺炎,主要症狀包括咳嗽、呼吸困難、胸痛等。

雖然這兩種感染在解剖位置上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因為上呼吸道感染有時可以發展成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當你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兒童和老人)。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來勢洶洶的支原體肺炎是一種特定的下呼吸道感染,與感冒在病原體和感染部位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將支原體肺炎視為感冒的一種類型是不準確的。

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特徵

普通感冒

流行性感冒

病原體

冠狀病毒、鼻病毒等

流感病毒(A、B、C型)

傳播方式

空氣飛沫、接觸傳播

空氣飛沫、接觸傳播

主要症狀

較輕

較重

發病速度

逐漸發病

迅速發病

發燒程度

輕微或無

通常高燒

流行性感冒(流感)和普通感冒都是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但它們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流感僅由流感病毒引起,而普通感冒可由許多不同的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季節性冠狀病毒。季節性冠狀病毒不應與 SARS-CoV-2(導致 COVID-19 的病毒)混淆。

由於流感和普通感冒具有相似的症狀,因此僅根據症狀很難區分的。一般來說,流感比普通感冒更嚴重,症狀通常更強烈,開始的更加突然。同時,可能會伴有嚴重的併發症,例如肺炎、高熱等。感冒通常比流感輕,但普通感冒患者比流感患者更容易流鼻涕或鼻塞。

合理的區分公式

於是,我們就得到兩個在感染性疾病中非常關鍵的點:病原體和感染位置。所有的感染性疾病應該都圍繞這兩個關鍵點進行合理的區分。

例如:

 

  • 普通感冒 = 冠狀病毒或鼻病毒 上呼吸道

     

  • 流行性感冒 = 流感病毒 上呼吸道

     

  • 支原體肺炎 = 支原體 下呼吸道

     

  • 肺結核 = 結核桿菌 下呼吸道

     

  • COVID-19 = SARS-CoV-2 上下呼吸道

     

應當注意的是,疾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很多情況下可能會有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現。

例如,很多去醫院就診的患者,可能會接觸到一個叫做「六項呼吸道病原體核酸檢測」的檢查。其中就包括了: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最常見的兩種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性肺炎最常見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體(支原體肺炎)、人鼻病毒(普通感冒)。

這樣的檢查,實際上就是用窮舉法來檢測常見的病原體,以確定你本次疾病是哪一種病原體導致的。我就見到過有 3 種病原體同時陽性的情況(鼻病毒 甲流 支原體)。

當然,這樣的檢查並不是每個醫院都是一樣的,可能這六項中會包含不同的內容,也有的醫院會有八項、十項,但檢查目的是一致的。醫生也會根據你的症狀和實際需求去進行檢查。

當一種病毒在你的免疫系統中撕開缺口的時候,不正好是其他病毒乘虛而入的最好時機嗎。

治療「感冒」的基本原則

鋪墊了這麼多,終於講到了重點,我們區分一個疾病的最終目的還是會落到應對和治療上。

 

入門到精通:從今天開始成為感冒專家

 

基本原則的示意圖

針對病原體的對因治療

對因治療,顧名思義,就是解決導致這個疾病的根本原因。既然是感染,那麼殺滅侵入機體的病原體,就是最簡單直接的選擇。

是病毒就殺病毒,是細菌就殺細菌。本來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情,卻難以具體實施。

因為,人類尚無直接在體內徹底殺滅病毒的手段。

病毒

常見的抗病毒藥物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對抗病毒:1.阻斷病毒的複製,2.干擾病毒的組裝和釋放。雖然解釋這兩個過程可能比較複雜,但從名字上也不難理解,人類現有的藥物只能夠減少新的病毒產生,而不能夠直接殺死已存在的病毒。

為什麼抗生素能夠殺滅細菌,但是抗病毒藥物無法殺滅病毒?

其一 ,細胞結構的差異:

 

  • 細菌是單細胞生物,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核糖體等。抗生素能夠通過破壞細菌的細胞壁、抑制蛋白質合成、干擾核酸複製等方式來殺死細菌或抑制其生長。

     

  • 病毒不是完整的細胞,而是由遺傳物質(DNA 或 RNA)包裹在蛋白質殼中的微小粒子。它們依賴宿主細胞的機制進行複製,沒有自己的代謝系統和生命活動。因此,抗病毒藥物無法像抗生素那樣直接攻擊病毒的「細胞結構」。

     

其二,複製機制的差異:

 

  • 細菌通過分裂自己的細胞來繁殖,這個過程是獨立的,不依賴宿主細胞的機制。

     

  • 病毒必須侵入宿主細胞並利用宿主細胞的機制來複製自己。抗病毒藥物主要是通過干擾病毒的複製過程來工作,如阻斷病毒的遺傳物質複製、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等,但這些藥物很難徹底清除體內所有的病毒。

     

服用抗病毒藥物能夠一定程度縮短病毒感染的發作時間降低嚴重程度。但由於 RNA 病毒易變異的特性(具體見第三節),很難開發廣譜的抗病毒藥物。再加上經濟成本(現在抗病毒藥物都是新藥,比較貴)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除非是比較嚴重的情況,否則抗病毒藥物使用的機會也比較少。

拿最為常見的流行性感冒為例。抗病毒藥物對流感最有效的時間窗口是感染後的 48 小時內。許多人在這個時間窗口內可能沒有診斷出流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當你開始出現明顯症狀的時候,病毒已經在你的體內大量的複製和肆虐了。再加上流感本身有自限性(即無需特別治療,病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然好轉或消失),這個時候再服用抗病毒藥物的作用就非常有限了。

新冠病毒導致的症狀較為強烈,本來應該是抗病毒藥物的適應症。但人類研製藥物的速度總是慢於病毒變異的速度。其高昂的售價、較低的產能加上有限的效果,使其註定只能成為「擺在櫥窗里的精緻玩具」。

細菌

而面對細菌感染,例如支原體(一種特殊的細菌)等,一句話:上抗生素。遇到耐藥的就進行藥敏實驗後,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或者升級使用更加高級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這裡請注意,我們常聽說的頭孢、阿莫西林、羅紅黴素、左氧氟沙星等全部都是抗菌藥物,對病毒引起的感冒,沒有一絲一毫的作用。

針對感染位置的對症治療

我們雖然沒有辦法直接消滅病毒,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藥物來緩解它們導致的症狀。

我們來解構一下常用的治療普通感冒和流感的藥物「泰諾」——它的化學名叫酚麻美敏片,包含四種成分:對乙醯氨基、鹽酸偽黃鹼、右沙芬以及馬來酸氯苯那

對乙醯氨基酚:解熱鎮痛藥,主要作用是止痛和退燒

鹽酸偽麻黃鹼:β2 受體激動藥,作用是收縮鼻腔的血管,對抗鼻腔充血的症狀。簡單來說,就是緩解鼻塞

右美沙芬:中樞性鎮咳藥,抑制咳嗽中樞而發揮作用,作用就是止咳

馬來酸氯苯那敏:抗組胺藥,可以緩解流淚、打噴嚏、流涕等症狀。

可以看到,「泰諾」的藥物成分基本涵蓋了常見的症狀。但其沒有一絲一毫的殺滅病原體的作用。所以如果你沒有以上症狀,或者症狀並不是很嚴重的時候,服用「泰諾」是沒有任何益處的。它並不會讓你好得更快一些,而是幫助你在整個過程中更好受一些

 

入門到精通:從今天開始成為感冒專家

 

泰諾的包裝盒

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個「神藥」,xxx 感冒靈。其中除了幾味中藥之外,還有三個「西藥」成分,分別是:馬來酸氯苯那敏、對乙醯氨基酚、咖啡因。前兩者我們已經介紹過了,咖啡因可以增強對乙醯氨基酚的吸收率和效果。至於其他的中藥成分,因為我本身並不了解,所以不做過多解釋了。

其實我們常見的治療普通感冒和流感的藥物,不過就是上面幾種成分(及他們的替代藥物)的排列組合罷了。

這裡我整理了一些常用的藥物成分和其效果,如果你碰巧感冒了,可以參考這份說明選購藥物。

 

  • 解熱鎮痛: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

     

  • 緩解鼻塞、流涕、打噴嚏:氯苯那敏、苯海拉明;

     

  • 緩解鼻塞:偽麻黃鹼;

     

  • 鎮咳:右美沙芬、布桂嗪。

     

注 1:XX 酸等前綴不影響藥物的效果和使用。

注 2:我列舉的都是相對安全的成分,可能還有類似的藥物,需要使用請諮詢醫生。

注 3:我的建議不能代替醫生診斷和治療。遇事不決,請即就醫。

遇事不決,還請就醫

由於臨床上絕大多數發燒、鼻塞、流涕、咳嗽的患者都是普通感冒和流感,所以,我們使用抗生素(抗菌藥物)一般是沒意義的。這兩種疾病都具有自限性,通常高燒不會超過 3 天,並且整個臨床過程不會超過 14 天

如果你出現了高燒不退,症狀長時間無法緩解(甚至加重),或者你是本身抵抗力較低的孩子和老人,還請及時就醫。

醫生不光可以通過現代醫學的檢測手段,判斷你的病原體究竟是什麼,從而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同時還有我上述所說的那些藥物的「升級版」,能夠更加有效、快速地對抗嚴重的症狀。

此外,醫生手上還有超級「救火隊員」——糖皮質激素。它可以快速有效地撲滅大火,但災後重建就要靠你自己的身體了。(這裡就不展開了,如果想要說清楚糖皮質激素的重要性和作用,都值得開一篇新的文章了。)

為什麼我們會反覆地感冒?

最後,我們來聊聊,為什麼我們已經反覆感冒這麼多次了,每次感冒都還是能夠「雖遲但到」。

「同樣的招式無法起作用兩次」失效了嗎?

高中生物課上,我們就學過一個過程,叫「免疫應答」(很重要,後面要考):

當病原體(比如細菌或病毒)進入我們的身體時,它們帶有一些特殊的標記,就像是它們的「身份證」,我們稱這些標記為「抗原」。我們的免疫系統就像一個非常聰明的安保系統,能夠識別並對付這些不請自來的「客人」。

識別和呈遞:首先,我們身體中的一些守門員細胞(這些是先天免疫細胞,比如樹突細胞和巨噬細胞)會發現這些不速之客。它們會吞噬這些病原體,並把它們的「身份證」(也就是抗原的一部分)展示在自己的表面。

報告和動員:接著,這些展示了抗原的守門員細胞會去找我們的特種部隊(T 細胞)。這些 T 細胞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可以通過它們的「感應器」(T 細胞受體)識別這些抗原。當找到匹配的 T 細胞後,這些 T 細胞就會被激活,並開始製造一些信號物質(細胞因子)來調動更多的免疫力量。

生產抗體:激活的 T 細胞還會去激活另一支隊伍——B 細胞。它們通過自己的「感應器」(B 細胞受體)識別特定的抗原。一旦找到匹配的抗原,B 細胞就會被激活,並轉變成漿細胞。這些漿細胞是專門生產抗體的工廠,能夠大量製造與病原體抗原完全匹配的抗體。

記憶和快速反應:在這個過程中,一些 B 細胞會變成記憶細胞,它們有很長的壽命,並且「記住」了這次遇到的病原體。所以,下次當同樣的病原體再次入侵時,這些記憶 B 細胞能夠迅速識別它們,並快速轉變成漿細胞,生產大量匹配的抗體。

所以,同樣的招式,無法對免疫系統使用兩次。

——那麼,如果每次來的都不是不同的病原體呢?

「瘋狂」的 RNA 病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幾個問題:

 

  • 為什麼流感病毒的疫苗需要每年都打?

     

  • HIV(愛滋病病毒)這麼厲害,為什麼我們不開發一種疫苗來對付它?

     

  • 為什麼B肝有疫苗可以打,但是C肝沒有?

     

解題的關鍵點就在於病毒的類型上。

病毒按遺傳物質可以分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相較於 DNA 病毒,RNA 病毒有極大的突變率

特性

DNA病毒

RNA病毒

遺傳物質

脫氧核糖核酸(DNA)

核糖核酸(RNA)

遺傳物質形式

通常為雙鏈,部分為單鏈

可以是單鏈或雙鏈,變異性較大

複製地點

細胞核內

細胞質中

穩定性

由於DNA複製校對機制,通常更穩定

由於校對機制較差,突變率較高

常見疾病

B肝、水痘、帶狀皰疹

流感、愛滋病、新冠肺炎、C肝

流行性感冒的病毒雖然都是流感病毒,但由於其屬於 RNA 病毒,實際上每次來的可能都是不同的亞型。例如大家熟知的甲型流感病毒,其根據表面的兩種蛋白質—血凝素(H)和神經氨酸酶(N)的不同組合來分類。甲型 H1N1 病毒就在 2009-2010 年的時候大流行過,而根據疾控中心的報道,最近市面上流行的主要是甲型 H3N2 病毒。

你體內針對 H1N1 的免疫應答機制,是沒有辦法識別 H3N2 的。所以,當你面對新一輪的流感的時候,實際上相當於面對一個新的疾病,自然無法做到快速識別和抵抗。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這是一種逐漸累積的小變化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毒的遺傳物質會逐漸發生微小的突變。這些小的變化足夠改變病毒的抗原特性,使得人體的免疫系統難以識別,從而導致病毒逃避之前的免疫應答。 抗原轉移(Antigenic Shift):這是一種更為劇烈的變化,通常發生在甲型流感中。當兩種不同亞型的流感病毒同時感染一個宿主(如豬或人類),它們可以交換遺傳物質,產生一個具有全新表面蛋白的病毒株。這種顯著變化可能導致大規模流感大流行,因為人群中幾乎沒有人對這種新病毒有免疫力。

疫苗的基本原理就是「模擬感染」。人們將病原體的一部分或者是滅活過的病原體注射到你的體內,來激活免疫應答,產生相應的記憶 B 細胞和抗體。當這種病原體真的入侵你體內的時候,免疫系統就可以快速反應,並且產生抗體抵抗。

由此可見,你注射了 H1N1 的疫苗,是沒有辦法完全抵抗 H3N2 的。所以當 H3N2 流行的時候,你需要再次注射 H3N2 的相應疫苗才有效。而流感的亞型遠不止這兩種。所以,疾控中心會監測流感病毒的流行趨勢,分析哪些亞型最有可能在即將到來的季節中流行。基於這些資訊,每年的流感疫苗都會更新(通常會包括三到四種不同的亞型)。

而作為 RNA 病毒的一種,新冠病毒的變異也是非常迅速的。從 Alpha (B.1.1.7)、Beta (B.1.351)、Gamma (P.1)、Delta (B.1.617.2) 到後來的 Omicron,也不過才短短 2-3 年的時間,至今仍在不斷變異。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不停地加種加強針都無法完全避免感染,只能夠減輕相應的症狀。

HIV 病毒是一個更為極端的例子,簡直就是套娃。我猶記得本科時期的老師告訴我們,一個人體內可能會有幾十甚至幾百種不同的 HIV 病毒。

 

HIV 分為兩種主要類型:HIV-1 和 HIV-2。其中 HIV-1 最為常見。它可以進一步分為幾個主要的群組(Group M, N, O, P),其中群組 M 最為常見。群組 M 又可以分為多個亞型(A、B、C、D、F、G、H、J 和 K),以及多種重組形式。

所以,目前針對 HIV 的治療主要是抗逆轉錄病毒治療。這可以有效地控制 HIV 病毒的複製,保持病毒載量在非常低的水平,從而抑制病情發展和降低傳播風險。然而,這種治療需要終身進行,一旦停止,病毒可能迅速反彈。

所以,我們為什麼會反覆感冒,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每次「感的都是不同的冒」。當你好不容易建立起來對抗感冒 1 的「城堡」,還有 2、3、4、5 以及正在變異的 6、7、8、9……在排隊等著你。同時,免疫記憶的機制並不是終身的,如果一段時間不接觸相應的病原體,你就可能會失去對這種病原體的抵抗。所以,得過感冒 1,不代表以後不會再得感冒 1。

也許,只有當人類不再需要呼吸的時候,才能夠完全避免感冒了。

最後的最後,我的中二病又犯了。

 

入門到精通:從今天開始成為感冒專家

 

by ChatGPT

感冒,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病,似乎卻成了人類和疾病鬥爭的縮影。儘管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擺脫它,卻始終無法徹底戰勝它。只要給它一段時間,它必定會以更強大的姿態捲土重來,把我們弄得灰頭土臉,狼狽不堪。直到有一天,當你的免疫系統隨著年華老去而變得不再堅韌的時候,它就會嘗試給你致命的一擊。它一直都在提醒著我們,即便在現代醫學的輝煌成就面前,人類依然是脆弱的。

內科學的厚重,不僅記錄了無數疾病的知識和研究,也見證了人類對於健康與疾病理解的演進。在數萬種疾病中,只有寥寥幾個是能夠完全治癒的,這一事實告訴我們一個深刻而沉重的真理: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是複雜而微妙的。我們在儘可能地探索和理解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

人類的死活,地球媽媽並不在乎,她平等愛著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生物。

宅中地 - Facebook 分享 宅中地 - Twitter 分享 宅中地 - Whatsapp 分享 宅中地 - Line 分享
相關內容
Copyright ©2025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宅中地 - 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