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隨著科隆展上《黑神話鐘馗》的PV曝光,又一位在中國文化中極具特殊性的神祇進入了大家的視野。說到鐘馗,大家一定能想起他可鎮宅驅邪,可與孫悟空形象、背景的家喻戶曉不同,若是要問鐘馗為何有如此權威的地位,或許大多數人都不太了解。
鐘馗作為道教中家喻戶曉的神祇,其形象卻具有相當的特殊性。關於鐘馗的定位,我們無法用某個單一神職來框定祂。
(徐悲鴻鐘馗圖)
同時為人們口中的判官、門神甚至瘟疫之神,這位堪稱萬應之神的神祇究竟為何能有人們心目中如此宏偉的形象?今天就和大家自道教角度出發,聊一聊鐘馗的形象為何如此複雜。
鐘馗誕生
鐘馗有著相當複雜而詳實文化背景,其特殊性在於,多重文化元素將祂塑造得飽滿而複雜。關於鐘馗的來歷,《唐逸史》、宋代《事物紀源》等典籍中,都有提到:「臣終南山進士鐘馗也」、「鐘馗者,終南進士也」。
這是鐘馗獨特性的第一個要素,作為道教中的捉鬼天師,鐘馗與道教中另一位凡人天師張道陵截然不同。張道陵算是道教修仙中的典範,以凡人之身修煉得道,深受道教信徒們的敬仰。
鐘馗的出身本身就與鬼、死亡有著緊密聯繫。《鐘馗傳略》與《歷代神仙通鑑》中都有著極其相似的描述,將《鐘馗傳略》中的記載轉譯為白話文的意思大致為:
古時候陝西的鐘南山有一名叫鐘馗的人,此人相貌奇異,長得豹頭環眼、鐵面虬鬢。鐘馗滿腹經綸,與此同時道德水平極高,剛正不阿,此人不懼邪祟,待人正直、肝膽相照。在科舉中,其考取了貢士第一(奪得會元),卻因相貌醜陋,未得殿試第一(狀元)。
面對殿試不公,鐘馗抗議無果後,認為空有才情壯志,卻報國無門,因而怒撞殿柱而亡。皇帝在鐘馗死後以狀元的職位將鐘馗安葬。
到唐玄宗時期,鐘馗入夢驅鬼,治好了唐玄宗的疾病,唐玄宗因此封鐘馗為「賜福鎮宅聖君」,並詔告天下,在大唐遍懸《鐘馗賜福鎮宅圖》,以此驅邪護福,用來佑護平安。因此鐘馗名傳天下。
因此可以看出,至少在唐玄宗時期,鐘馗就已經受到皇家的重視,也因此,其作為捉鬼之神的地位逐漸確立。也自盛唐以來,皇帝將鐘馗畫像賜給大臣,作為新年禮物,成為了一種慣例。例如開元時期的名人張說,還有在此之後的劉禹錫等人,都有謝賜鐘馗圖和曆日表的作品。
此外,人們還在敦煌遺書中,發現了唐寫本的《除夕鐘馗驅儺文》,這證明在大儺儀中,鐘馗已經扮演了主角。
(鐘馗儺面具)
不過就像道教的另一位神祇關羽一樣,這一類的神祇並非生來便是道教體系中的一部分,因此鐘馗是在盛唐時期飽受崇拜之後才被道教尊為門神,並封其為驅鬼逐惡的判官,延續唐玄宗的封號,封鐘馗為「賜福鎮宅聖君」。
在被道教封神後,鐘馗的民間影響也開始蔓延得更廣:民間開始常掛鐘馗的像賜福鎮宅,跳鐘馗舞祈福驅邪,一直延續至今。
在歷史的發展中,鐘馗就此成為了最為出名的神祇之一,由於其傳說里含有捉鬼、愈疾、安宅等能力,鐘馗也稱為了少有的「萬應之神」,在各種場合中都有著鐘馗的身影,這也讓鐘馗在各方面都滲透進了官方與民間信仰中。
萬應之神
不過鐘馗雖並非單一職能的神祇,更有「萬應之神」的名號,但其實現這些職能或者說「神跡」的手段,大多和其為唐玄宗夢中愈疾的方式一樣,那便是「捉鬼」。
前面提到的《歷代神仙通鑑》中有著這樣的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在臨潼驪山偶患脾病,久治不愈,一晚夢見一相貌奇偉之大漢,捉住一小鬼,剜出其眼珠後,將其吃掉。大漢聲稱自己為「殿試不中進士,鐘馗」,皇帝夢醒,即刻病癒。
除此之外,很多民間傳說中,鐘馗撞殿柱而死後,受封為「斬祟將軍」或「驅魔大神」,率三千陰兵與陽間緝拿、處決惡鬼。在被道教封神之前的鐘馗,有著「以鬼治鬼」的鬼王形象。這一陰間秩序維繫者的形象也是鐘馗被道教封神的原因之一,其形象符合道教中存在的嚴格體系樣態,並有著一定的,維護宇宙本源體系的效力。
正因如此,鐘馗在驅邪斬惡上,有著相當權威的職能。與之相伴的,古時候門神的職責細化來說,便是擋住邪祟,不予入內,並消屋內鬼魅,保家宅平安。通俗易懂來講,其實門神的職責也是捉鬼。
在《鐘馗傳略》中被稱為待人正直、肝膽相照的鐘馗,曾為鬼王,後又被封為神祇的鐘馗,因其正直善良,又法力高強,因此也被當成門神供奉,民間與道教都相信鐘馗會剷除所有惡鬼,保陽間平安。
一般來說,門神與捉鬼天師這類職責的通用還算正常或普通,鐘馗之特殊在於,祂還會被當成是在瘧疾肆虐時,被供奉的瘟疫之神。
這其中的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在古代醫學技術並不發達的時代,平民更加缺乏醫療資源,普世觀念中疾病缺乏科學的定義,因此疾病往往會被套上三種來源:鬼神作祟、祖先懲罰或天譴。在這之中,鬼神作祟的觀念最為普遍,因此在對鐘馗的信仰普及後,民間也會在疾病出現時祈求鐘馗可以驅逐處決作祟的惡鬼,還他們健康。
加之鐘馗最著名的傳說又是捉小鬼治癒唐玄宗,民間認為其可愈疾也是情理之中。
教義體現
鐘馗受到道教的大力推崇,其實是因為鐘馗整體的經歷及神話樣態,都相當符合道教的整體教義。
道教最為基礎且至高無上的教義便是「道」。這個「道」一般被道學家研究解釋為宇宙的終極本源、本體及終極規律。在道教的觀念中,萬物皆由「道」生,依「道」而行,最終復歸於「道」。
由此和陰陽觀念結合,陽間與陰間——也就是活人的世界與死後亡靈的世界,是陰陽相隔的兩界,因此陰陽兩界應當順「道」而行,各自互不干擾,倘若惡鬼為禍人間,那便是違背了「道」。
因此,鐘馗在陽間捉拿、審判惡鬼的行為,相當於維護了「道」,正因如此祂才會被道教封神,並且獲得如此高的地位。
除開維護「道」,鐘馗對待惡鬼的態度也相當符合道教做派。
鐘馗的形象,除了最廣為人知的豹頭環眼、鐵面虬鬢外,其身著官袍,有著七星寶劍、紙傘為法器。而道教中也有著大量的桃木劍、符籙或三清鈴等法器用於對付邪祟。
(《黑神話鐘馗》PV中目測為七星寶劍的武器)
更具體一點,道教對待惡鬼的態度與佛教的超度派截然不同,驅逐甚至處決是道教中對待惡鬼的處理方式,鐘馗的行為也完美地契合了道教對於宇宙規律的維護,以及懲戒破壞規律的惡鬼的傳統。
除開這些,鐘馗從鬼王封神這一點,也是對道教教義的詳細體現。道教本身追求的除開「道」,還有「德」。「德」指的是「道」在個體事物上的具體體現,也就是「道」內在影響的產物。
因此,無論是世間任何存在,只要遵循「道」,在自身體現出足夠的「德」,便可得道。
而鐘馗的封神,正是厲鬼因懲惡而得道的終極體現,是道家核心教義的具象化,讓民眾得到了心靈慰藉與努力的方向。並且,即使是至陰至怨的鬼魂,只要維持正念、維護「道」,也能成就正果,成為護法神。這也給了那些橫死之魂一個精神上的寄託和希望,可叫他們不作惡,而修道。
關於道教中的鐘馗就聊到這裡,文章較短,若有不足之處歡迎指正與補充。後續還會和大家分享鐘馗的另一個神話身份,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