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地外智慧生命的科學前沿,費米悖論所揭示的矛盾始終懸而未決:宇宙理論上應存在大量文明,人類卻從未發現任何確鑿證據。針對這一難題,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天體物理學家羅賓·科爾貝近日提出新見解,認為外星文明可能因地球「缺乏吸引力」而主動放棄了聯繫嘗試。

科爾貝在論文中分析,若銀河系存在外星探測器,地球或許並非其優先目的地,因此外星文明入侵的威脅微乎其微。他進一步解釋,建立星際聯繫需發射高功率信標或探測器,這不僅消耗巨大能量,還需等待數百萬至數十億年才能獲得回應。這種高昂成本與極長反饋周期,可能促使先進文明將資源投向更高效的方向。

在描述科技差距時,科爾貝用「iPhone42與iPhone17」的生動比喻,強調外星文明可能雖比人類先進,但未達到顛覆物理定律的程度。它們或許尚未掌握超光速旅行或暗物質科技,這限制了其活動範圍與可探測性。

然而,曼徹斯特大學麥可·加勒特教授持不同觀點。他在即將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其他文明可能以超越人類感知的形式存在與發展。這一設想雖大膽,卻也反映出科學界對費米悖論的解釋仍充滿探索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