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辦公、疫情隔離這些記憶已經慢慢逝去,處在幼兒園階段甚至更小的孩子,對這些事情可能根本不會有絲毫記憶。
但家長的育兒共識卻因疫情而發生了變化。疫情過後,科技對啟蒙教育的影響沒有減少,越來越多面向幼兒的數字內容開始湧現。從寓教於樂的移動應用到早教機器人,再到體感互動遊戲,啟蒙教育的形式愈發豐富多樣。傳統的繪本和積木在幼兒成長中仍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數字化早教內容也悄然融入了越來越多家庭的日常。
在這樣的宏觀環境變化下,我們開始重新審視兒童啟蒙的形式,主動尋找新的育兒啟蒙工具。
我的女兒剛滿 4 歲,她在疫情大環境下成長,從牙牙學語到現在,已經可以主動輸出英文單詞或簡單的英文短語。結合家庭情況,我們當時選擇了給孩子觀看 Peppa Pig 和 Hey Duggee 英文原版的早教動畫,目前也在計劃著給孩子去報名興趣班。
讓孩子掌握能謀生本領不是我們的初衷,我們僅僅是為了儘早挖掘出可以讓孩子終生嚮往的興趣。期間我還給孩子使用了早教電子應用,在眾多 App 中,我選擇了這款名為 Lingokids 的應用作為我孩子的啟蒙應用。當時選擇的標準是明確且多元的:
其一,我希望這個數字工具像一位耐心且有趣的夥伴,在她成長的關鍵期,播下三顆重要的種子:英語啟蒙、認知能力和情緒認知。
英語啟蒙:英語教學是我們比較看重的一個方面。希望孩子能在一個充滿樂趣的環境中,建立對英語這門語言的初步好感,消除未來學習中可能出現的陌生感與牴觸情緒;
認知能力:這款 App 不僅僅是語言工具,更應該是一個能激發她思考和探索世界的窗口。我期待它能通過遊戲化的方式,培養語言、邏輯、空間、創造力等能力,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
情緒認知:孩子應該可以通過啟蒙教育識別、表達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塑造健全獨立的人格。通過故事和遊戲,向孩子們介紹情緒調節、同理心、積極溝通等重要概念。
其二,我希望通過啟蒙 App 可以調整影響孩子每一次學習體驗質量的三個因素:學習動機、專注力和畏難情緒。
學習動機:興趣是驅動學習的唯一引擎。啟蒙教育首要任務不是「教」,而是「引誘」,即如何將學習目標巧妙地包裝在引人入勝的遊戲和故事之中;
專注力: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持續專注時間不同,這也導致了有效的學習內容必須是短小精悍、反饋及時,並非試圖「治癒」孩子短暫的專注力,而應該順應孩子當前年齡段的大腦發育規律;
畏難情緒:當任務的難度超出孩子的舒適區時,畏難情緒便會立刻出現。如果將複雜的任務分解成小步驟,為孩子提供「腳手架」支持,是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的有效方法。
我們開始正式使用 Lingokids 時,她才 2 歲 10 個月;而當我動筆寫下這篇評測時,她已經 4 歲了。這個年齡段是兒童語言發展、認知能力和社交情緒能力形成的關鍵期。我訂閱 Lingokids Plus 已經 1 年多了,我的孩子也並非每天都會接觸 Lingokid,但每次使用 Lingokids 時長從最開始的 15 分鐘,持續延長到了現在 45 分鐘。
這段時間的持續使用,讓我有機會觀察到一些短期評測無法觸及的方面,比如 App 對孩子的吸引力是短暫的新鮮感,還是能夠持續激發其學習興趣?隨著孩子年齡和認知能力的增長,App 的內容和難度是否能實現動態匹配?App 的在內容方面是否會隨時的更新疊代?更新疊代的頻率是否適合孩子當前的認知能力?
▍先聊聊 Lingokids
Lingokids 是一款專為 2 至 8 歲兒童設計的教育類應用程序,背後是一家致力於兒童早教的國際化教育科技公司,由西班牙創業者 Cristóbal Viedma 於 2016 年創立。
公司的誕生源於一個非常個人化的故事:Viedma 的姐姐希望為自己兩歲左右的女兒尋找一款有趣、有效且安全的英語學習工具,但在市場上尋覓無果。這個未被滿足的家庭需求,最終促使 Viedma 決定親自打造一款理想中的產品。這個充滿溫情的創業故事,為 Lingokids 品牌注入了「源於家庭,為了家庭」的基因。
Lingokids 在資本市場也獲得了高度認可。截至 2021 年,公司已累計獲得 6600 萬美元的融資,其中包括一輪高達 4000 萬美元的 C 輪融資,投資者名單中不乏 HV Capital、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等國際知名的風險投資機構。雄厚的資本實力,確保了 Lingokids 能夠持續投入於高品質內容研發、技術疊代以及市場拓展。
這種個人情懷與專業實力的結合,構成了 Lingokids 獨特的品牌形象:它既有源自創始人親身經歷的同理心,懂得現代父母的真實痛點;又有來自頂級資本背書,能夠保證產品的質量與服務的穩定性。
Lingokids 提供了超過 3000 個互動學習活動,涵蓋了 650 多個學習目標。這些活動形式多樣,包括互動遊戲、原創歌曲、動畫影片、有聲讀物和可列印的練習紙等。其課程體系也超越了單一的英語教學,發展成為一個覆蓋多學科的綜合性學習平台。除了英語讀寫課程外,還包含 STEM (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歷史、地理和音樂等多個領域;更值得一提的是,Lingokids 與多家權威機構合作開發了不同主題的內容,極大保證了其知識的準確性和趣味性,比如與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合作的英語學習課程、與 BBC Earth 合作的 Walking with Dinosaurs、與 NASA 合作的 SPACE 、與 World Literacy Foundation 合作的英語拼寫與閱讀課程以及與 Stanford Scientists 合作的 Nutrition、與 The Autism Café 合作的自閉症兒童課程、與 Child Mind Institute 合作的算數障礙相關課程。
除此之外,Lingokids 還將現代生活技能和社交情感教育融入課程,例如如何培養同理心、情緒管理等,真正注重兒童綜合素養的培養。
App 的設計哲學強調「自由探索和兒童主導」 (free-flowing and child-directed)。這種設計並非隨意為之,而是基於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 等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兒童是主動的知識建構者,應被賦予探索和發現的自主權。這種尊重兒童天性的設計,是其能夠持續吸引孩子的關鍵所在。
Lingokids 的資訊架構面向兒童導航:學習板塊
Lingokids 的應用界面頂部提供了四個主要板塊,分別是 Games、Theater、Lessons 和 Family:
Games:孩子可以選擇各種互動遊戲主題。這些遊戲內容涵蓋數學、拼寫等。這些學習內容表現為有趣的關卡和積分獎勵,讓孩子仿佛在玩闖關遊戲,潛移默化中掌握加法、拼讀等技能;
Theater:提供高質量的安全影片,讓孩子跟隨熟悉的卡通夥伴觀看動畫短片,寓教於樂地學習情緒管理、好奇心探索和身體認知等主題內容;
Lessons:包含由教育專家設計的系統化學習單元和線性課程活動,以另一種視角和結構來呈現 Lingokids 的學習內容;
Family:Lingokids 強調親子互動,提供適合全家一起玩的活動和延伸材料,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學習 (例如提供可列印的線下練習資源來配合應用中的課程)。
通過這四大分類,Lingokids 將應用內容按照表現形式劃分,方便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自由選擇學習方式,同時也方便家長了解不同類型內容的側重點。
根據我的孩子的使用情況,她能夠很快的知道如何導航至自己想要的內容。比如在使用之初,我的孩子會主動尋求幫助,無法找到她想要看動畫故事——Elliot (Lingokids 中的角色,是一隻可愛的熊貓) 變身為小蜜蜂、進入到蜂巢探險的動畫。此時我會退出 Lingokids 並重新進入,一步一步的演示如何找到這個動畫。孩子的學習能力讓我們成年人非常驚訝 (尤其是類似於電子設備方面,可見 UI/UX、資訊架構的設計是如何的重要),幾次的演示後,我的孩子就可以找到她想要的內容了。並且她可以在自己的腦海里對 Lingokids 的內容進行分類,往後不僅影片動畫,其他的遊戲、互動課程都可以快速地進行定位。找不到內容的情況會有明顯減少。
面向父母導航:學習分類
除了四個主要板塊,Lingokids 還通過面向不同的主題將其數量繁多的內容進行整理和分類,從多個維度滿足幼童的學習需求。相比學習板塊而言,學習分類更像是轉為父母提供,使得父母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 Lingokids 的內容框架,並根據學習分類給自己的孩子安排內容:
學科和技能:覆蓋了閱讀、數學、基礎詞彙等基礎技能,並延伸到科學、工程、技術、地理、音樂、歷史、藝術等領域,甚至包括實用生活技能、體育活動、社區、社交和情感學習、環境、全球意識、福祉和批判性思維等主題,全面拓展孩子的視野;
現代技能:涵蓋國籍、社交能力和創造力三大類別,共包含約 16 項國籍、37 項社交技能以及 48 項創造力活動。這些活動側重於社會情感學習 (如培養同理心、責任感)、社區意識和創造性表達。通過此模塊,孩子可以在玩樂中習得分享、溝通、合作、環保等現代社會必備能力;
英語學習路徑:Lingokids 構建了循序漸進的英語語言能力培養路徑。英語啟蒙內容根據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框架 (CEFR,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 的分級體系,按難度劃分為 A1、A2、B1 等級。這種分級體系確保孩子無論英語起點如何,都能找到匹配其水平的內容;
學術學習路徑:Lingokids 的內容還與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學齡階段要求相銜接。比如,學前 (Preschool) 階段通過英語教學方式引入字母、數字等基礎概念;幼兒園 (Kindergarten) 階段內容對應小學一年級早期課程並強化英語技能;一年級階段涵蓋閱讀準備、數學概念和科學探索等知識,同樣通過英文授課融入其中。學齡階段和我國教育有著差別,但是家長將該分類視為難度階梯即可;
按年齡組別劃分:考慮到不同年齡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Lingokids 將內容按年齡段進行了適配優化。同樣,這個分類可以視為難度階梯,根據孩子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難度水平內容進行遊戲,並鼓勵孩子挑戰 higher level;
按活動類型劃分:Lingokids 內容形式多樣,包括 Play together、Podcast、遊戲、歌曲、影片、圖書、塗色、謎題、跳舞、Birthday、Relaxation Music 和就寢時間等。通過多元的內容載體,Lingokids 照顧到了不同學習偏好和情境,讓孩子可以在動靜結合的體驗中全方位學習;
多語言拓展:儘管 Lingokids 主要面向英語學習,但其內容版塊中也提供了其他語言的入門體驗路徑。App 中包括了到法語、德語、印尼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等歐洲語言,以及亞洲語言的印尼語的相關內容;
神經多樣性支持:Lingokids 非常注重融合教育理念。App 與自閉症教育博客 The Autism Café 合作開發了針對自閉症兒童的活動,從節奏、感官刺激等方面進行了特殊設計。針對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孩子,應用提供節奏更短、互動性更強,以適應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及愛動特點的內容。另外還有對閱讀障礙友好的活動,在文字呈現和語音支持方面做了改進,讓有閱讀障礙的孩子更容易參與語言學習;以及面向算數障礙兒童的數學活動。
上述多維度的內容組織方式相互配合,構建出一個縱橫交錯的學習地圖。孩子既可以橫向涉獵各個學科和技能領域,又能縱向沿著適合自己年齡和水平的路徑漸進提升。對於家長來說,如此豐富的分類和結構也方便他們有的放矢地為孩子選擇內容,讓學習既系統全面又充滿個性化的靈活性。
學習夥伴、導師
Lingokids 設計了幾個可愛、性格鮮明的卡通角色,這些角色在 App 中無處不在,在遊戲內容中他們帶著孩子完成遊戲、學習。
Lisa,機靈好奇,熱愛藝術與詞彙遊戲。語言啟蒙和藝術創意的「帶頭人」,在字母歌、Storybooks 里負責引導孩子重複單詞並發揮想像作畫;
Billy,喜歡動手「造東西」,邏輯思維強。STEM 活動的天然代言人,在拼圖、搭建類遊戲中教授形狀、數概念;與 Cowy 一起發明 Baby Bot;
Cowy,熱情外向,愛唱歌、講笑話,音樂律動與情緒表達引路人。《Cowy’s T‑Rex Song》裡帶孩子用歌聲認識恐龍與節奏;
Elliot,溫和愛運動,也很愛美食,生活技能與健康飲食的示範者,Elliot Food Game 里引導孩子認識食物單詞、學習禮貌表達;
Baby Bot,由 Billy & Cowy 打造的新夥伴,好奇心爆棚。探索實驗與情緒認知的「問題寶寶」,「Baby Bot Knows…」系列動畫展示孩子應該如何提問、解決問題;
Cowy’s Mom,少數成人角色,溫柔支持。安全感與社會規則的象徵。出現在家庭場景 Storybooks,作為僅有的「成年引導者」的卡通角色出現。
此外還有一些聯名角色,比如 Pocoyo、Elly、Pato、Blippi 和 Meekah。這些 IP 角色會與原創角色同框出現或在獨立單元中「客串導師」。聯名 IP 本身自帶故事背景與情感連接,通過把聯名 IP 場景轉化為可操作的遊戲步驟:先吸引注意 → 再嵌入學習目標 → 最後用獎勵鞏固記憶。
家長控制與學習報告
對於父母而言,Lingokids 提供了全面的家長控制選項和令人安心的安全保障,讓孩子的數字學習在可控且安全的環境下進行。應用本身通過了 kidSAFE 兒童安全認證,沒有任何不適合兒童的商業內容嵌入。
在應用的家長專區中,家長可以設置每日使用時長限制以及可訪問的內容模塊,以控制孩子的螢幕時間和接觸內容。例如家長可以規定每天最多使用多久,或者暫時關停某些板塊 (如不希望孩子一直看影片的,可以限制劇場模式),從而靈活管理孩子的使用習慣。而應用會在孩子達到設定的時間或嘗試進入受限板塊時給予溫馨提醒或要求家長驗證,幫助落實家長的管控意願。
除了時間和內容管控,家長專區還提供了豐富的輔助工具。家長可以在此瀏覽應用完整的課程大綱和各主題內容。通過這些資源,家長能了解如何充分利用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延伸應用中學到的知識。Lingokids 甚至在家長專區提供了可列印的練習和手工素材,方便父母在線下和孩子一起動手實踐,將數字學習與現實活動結合起來。Lingokids 深知及時反饋和進度跟蹤對於孩子持續學習的重要性,因此為家長提供了詳盡的學習報告功能。家長可以在應用的「進度中心」查看孩子的學習報告,從多個角度了解孩子在應用中的表現。進度報告會列出孩子完成的活動數量、偏好的學科領域以及練習最多的技能等關鍵指標,讓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軌跡一目了然。
Playlearning 是個什麽?
Lingokids 提出了其獨特的 Playlearning 教育理念,核心是在遊戲中實現高質量的學習。
Playlearning 主張讓「玩」成為學習的載體。兒童的好奇心、想像力和成功都源於自由的玩耍,在安全有趣的探險中學習,幾乎讓孩子察覺不到自己在「學習」。這一理念背後的原理在於:當學習變得有趣,孩子就會熱愛學習。因此 Lingokids 在內容設計上融合了遊戲化學習、互動式體驗以及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等要素。
這種獨特的 Playlearning 方法論借鑑了遊戲化 (Ludic) 學習理論,讓孩子沉浸在自主且互動的遊戲情境中,從而保證學習過程不再是負擔或壓力。通過趣味挑戰和獎勵機制,孩子在玩樂時始終保持專注和動力。
Playlearning 理念關注兒童的全面發展 (whole children)。Lingokids 的課程不僅涵蓋語言、數學等學術知識,也融入科學、藝術、社交情感等「現代生活技能」內容,旨在通過遊戲培養孩子面向未來世界所需的各種能力,鍛煉創造力、社交能力和情感認知等軟技能。
Playlearning 教育理念與目前耳熟能詳的蒙氏教育、瑞吉歐有諸多相似之處。蒙氏教育和 Playlearning 都屬於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方法,在實踐中有一些相通之處。兩者都強調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自主權,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探索與學習,這有別於傳統灌輸式教學。例如,在蒙氏教室中,兒童可以在教室里自由走動,從老師預先準備的一系列教具和任務中選擇活動,通過親手操作教具進行感官體驗和自主學習。這一點與 Lingokids 應用中的體驗類似,孩子可以自主瀏覽選擇感興趣的遊戲或課程。在兩種情境下,教師或 App 都不採取居高臨下的灌輸方式,而是提供一個引導性的環境,鼓勵孩子主動專注於面前的任務。在實踐維度上,蒙氏課堂中的孩子或許正安靜地用勺子反覆舀豆子、插拔圓柱體積木;而 Playlearning 環境裡的孩子可能在 iPad 上歡快地玩字母拼拼看遊戲或者跟唱英語兒歌。兩種方式雖然形式不同,但都致力於讓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對於家長和教育者來說,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和需求,從這兩種優秀理念中汲取養分:既尊重兒童自主探索與操作實踐的重要性,又不忽視遊戲所帶來的巨大學習潛能。
瑞吉歐·艾米里亞以其開放性和創造性的幼兒教育實踐聞名。該理念認為兒童是與生俱來的探究者和創造者,主張通過豐富的環境和項目活動讓幼兒主動構建知識。瑞吉歐理念高度贊同「在玩中學」的價值。在瑞吉歐課堂上,孩子被視為學習的主人。
這一點與 Playlearning 不謀而合:兩者都強調以兒童興趣為出發點,尊重孩子自主選擇活動的意願。例如瑞吉歐採用生成課程,老師會根據孩子近期流露的興趣點靈活規劃學習主題,而不是預設固定教材。Playlearning 鼓勵孩子依據自己的好奇心在應用中選擇喜歡的內容。在本質上,兩種方法都相信兒童能夠主動建構自己的學習,成人/系統扮演的都是支持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另外,在成年人的角色方面,瑞吉歐與 Playlearning 也有相似之處。瑞吉歐的教師被稱為「合作夥伴」和「引導者」,會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在適當時候提出問題或提供材料,引發孩子更深入的探究。他們不會一開始就給出標準答案,更傾向於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Playlearning 雖然沒有真人教師介入,但其設計理念也體現出「引導而非灌輸」的思想——App 的卡通角色會通過提問、提示來引導孩子思考。這其中包含了共同的兒童觀:都相信孩子擁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和多元智能,應通過遊戲和探索來激發;兩者也都重視培養孩子的好奇心、社交情感和創造力,以全面發展為目標。
⚙️Lingokids 如何「工作」
在文章的開頭我也提及了,我希望通過早教 App 來建立我的孩子對英語的好感,通過遊戲內容來建立她對邏輯、空間和創造的初步感念。並且還希望藉此 App,豐富我們與孩子溝通的話題,以至於能夠探索孩子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容易起波瀾的情緒。
同樣地,通過 Lingokids 的幫助,我們希望在孩子接觸正式學術教育之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能力,觸發她的學習動機。讓她能夠比較專注的做自己眼前的事,而儘量忽略掉身邊的嘈雜。最重要的,還是希望能建立一個良性循環,那就是她在面對感到困難的挑戰時,可以從容面對,即使失敗了,也不會影響她以後再次挑戰困難的自信心。
培養英語好感
針對 2~8 歲兒童的認知特點,Lingokids 精心設計了分齡內容,確保每個階段的孩子都能接觸契合其發展里程碑的學習材料。內容從簡單的顏色塗鴉、兒歌影片,到進階的單詞拼寫遊戲,都是圍繞兒童階段性能力精心挑選的。
在這個過程中,Lingokids 注重沉浸式語言環境和高頻重複練習,以及豐富的情境互動體驗,並確保內容契合兒童發展里程碑。
Lingokids 為孩子營造了沉浸式的語言環境。應用內的所有互動、旁白和歌曲均為全英文呈現,孩子仿佛置身英語世界中,自然而然地習得語言。這種「浸泡」在語言中的方式類似於母語習得,讓孩子在玩中聽,在潛移默化中理解意思。
例如,我的孩子非常喜歡 Lingokids 里的對話故事類動畫,每當可愛的卡通角色用英語對話和講故事時,孩子總是可以深入其中。一段動畫多次反覆觀看後,我的孩子可以理解卡通角色在故事中發生了什麼,他們表達了什麼情感,最後是怎樣的 happy ending。而且我從來沒有向我的孩子提及過 Lingokids 的卡通角色,但是通過孩子長期的探索,可以準確說出所有卡通角色的名字。這個比正確喊出 Peppa Pig 中 Suzy、Rebecca、Emily、Danny 和 Mandy 名字所經歷的時間還要快。
Lingokids 注重將語言教學放在具體情境中,並強調孩子的互動參與,讓孩子學到的英文與生活經驗相關聯。這種情境教學避免了死記硬背的枯燥,取而代之的是讓孩子在故事和遊戲場景中理解語言的含義。
例如 Lingokids 有一款吃飯遊戲——我的孩子會將刀叉、水杯和盤子放到 Elliot 桌子上,幫 Elliot 選擇喝果汁還是白水,選擇吃義大利麵還是烤雞,選擇吃優格還是水果。吃完飯給 Elliot 擦嘴和洗碗洗盤子。通過這種模擬用餐的情景,我的孩子可以在正確的情境下主動說出相應的詞彙短語 (比如 water、yogurt 和 rinse up。並不是只通過這一個遊戲學會的,在其他很多內容中,都會重複出現許多詞彙表達)。這種情境化學習讓詞彙變得有具體形象,孩子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更重要的是,Lingokids 強調互動式學習而非被動接受。應用里的許多活動要求孩子動手動嘴:他們需要點擊操作、回答問題,有時還會跟讀單詞或短語。這種設計確保孩子不是消極地看動畫,而是積極參與其中,這樣一來,主動運用語言將會大大提升學習效果。Lingokids 正是通過遊戲化互動讓孩子「一邊玩、一邊學」,在潛移默化中練習了聽說讀寫等技能。
例如,App 中有單詞拼寫跑酷遊戲。在開始遊戲時,App 會顯示當前拼寫單詞是什麼,以具象化展示出來。然後會引導孩子控制角色躲避障礙、兩次跳躍、識別干擾元素和陷阱,在觸碰到正確答案時,App 會給予正確提示。這讓孩子在遊戲過程中進行了聽覺辨識和拼寫練習。
Lingokids 在語言教學上通過沉浸與重複的環境、情境豐富的互動體驗,以及貼合兒童成長規律的課程設計,真正做到了讓孩子在玩耍中高效學語言。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孩子既擴大了英語詞彙量,又培養了溝通交流等重要技能,為日後的語言學習之路打下了良好開端。
提高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是幼兒發育的重要領域,包括記憶力、專注力、問題解決、邏輯思維等多方面。在幼兒階段,通過遊戲來鍛煉這些認知技能往往事半功倍。遊戲和益智活動能夠鼓勵孩子動腦思考,增強注意力持續時間,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自信。Lingokids 涵蓋了豐富多樣的互動內容,每一種都針對不同的認知技能進行設計。
例如,其中的分類遊戲讓孩子練習將物品按類別或用途進行歸類。這類遊戲趣味十足,我的孩子就非常喜歡在 Lingokids 里玩分類小遊戲。通過學會觀察事物的異同按照規則進行整理,將形狀、顏色相同的內容歸併到一個地方。
Lingokids 有一個遊戲非常有意思。就是通過選擇不同「path」去搭建道路。開始時,我的孩子 (當時剛滿 3 歲) 對於這個遊戲非常感興趣但是完全無法理解遊戲的意圖。每次都主動要求我們來幫助她完成遊戲。後來她逐漸理解的遊戲意圖,可以擺放直線型的道路,不過帶有方向的道路還是無法正確擺放。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親身經歷了我的孩子可以獨自完成這個遊戲。這其中帶給孩子的歡樂和我們父母的喜悅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上的 Creativity 創意活動則鼓勵孩子發揮想像力、自由創造。例如在 Lingokids 預設 festival 主題的創作遊戲中,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想法來構建想像中的節日。比如可以選擇不同的卡通角色;可以選擇不同節日背景,春節、中秋節?可以選擇哪些與節日相關的物品出現在」作品」之中,扇子、舞獅亦或是門樓;還可以選擇什麼形式的節日氛圍,其中包括了彩帶、櫻花和鞭炮。通過孩子不同形式的組合,可以拼搭出無窮多的她自己心目中的節日。然而創作還沒有結束,孩子可以點擊 screen shot 進行截屏,可以點擊 microphone 錄製自己的聲音。
通過這些多元化的遊戲活動,Lingokids 將記憶、分類、推理、創造等訓練巧妙地融入到孩子喜聞樂見的玩法中,讓學習過程充滿樂趣又富有成效。這樣的遊戲化學習設計對幼兒認知發展效果顯著。在愉快互動中,孩子們往往專注投入,不斷嘗試和練習認知技能,這相比被動接受灌輸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且語言和詞彙等認知領域也從中受益——在寓教於樂的情境下,孩子的大腦更容易接受新知識並保持長久的記憶。Lingokids 通過豐富有趣的互動內容,全方位地刺激幼兒的認知發展,讓孩子在玩耍中思考,在娛樂中成長。
建立情緒認知
情緒認知與表達能力是兒童情商發展的核心。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能否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以恰當方式表達情感,非常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孩子可以逐步學會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並以建設性的方式釋放情緒。Lingokids 在這一領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幫助孩子發展情緒認知與表達的能力。
例如 Lingokids 專門設計了一個 Emotions 遊戲。在遊戲中 Elliot 會作為小夥伴,幫助我的孩子如何識別情緒與表達。從 emotions box 中會出現不同的情緒,例如 happy、sad、proud、in love、bored 或 angry 等。每次展示情緒後,都會開啟 iPad 照相功能,讓孩子自拍一個相同情緒的表情 (雖然我的孩子有的時候會做鬼臉)。
還有就是 Billy 的情緒識別遊戲,Billy 展現出不同的情緒,讓孩子在選項中指出哪張小臉表示與 Billy 相同的情緒,從而練習分辨不同表情所代表的情緒含義。這些看似簡單的互動對幼童來說卻是重要的練習,幫助他們將抽象的情感概念同具體的表情和詞彙對應起來,提升情緒認知的精確度。
Lingokids 還通過動態的故事情節和角色示範來培養孩子的情緒智慧。我的孩子特別喜歡 Baby Bot 和他的小夥伴們的動畫故事,每次新上線的劇情都會反覆觀看。在這些卡通短片中,Baby Bot 和小夥伴們經歷了各種帶有情感教育意義的冒險:有的情節展示角色因為犯錯而內疚,教會孩子誠實面對錯誤的重要性;有的故事讓角色體驗朋友間的誤會與和解,向孩子傳遞同理心和寬容的可貴;還有的片段 Baby Bot 覺得緊張或 Baby Bot 生氣了,則直接呈現出角色產生緊張、憤怒等強烈情緒時的反應。不要以為純英文環境孩子就不會讀懂其中的情緒表達。動畫故事中每個角色所傳達的情緒是直接的,是可以讓孩子正確抓住的。
除了動畫外,Lingokids 還以一個比較巧妙的方式來向孩子展示朋友的含義。其中有一個 Tracing 類的遊戲,這個 Tracing 遊戲在 Lingokids 中更多出現在字母、數字的書寫中。通過引導,孩子會在螢幕上書寫出字母和數字。但是有一個 Tracing 遊戲,是讓孩子通過手指畫一個不是很規則圓,孩子畫完後圓圈後,在圓圈中會出現所有的卡通角色。通過這種方式來向孩子傳達什麼是親人、朋友,我覺得是非常妙的。
除了識別情緒,Lingokids 還直接介紹了情緒調節的概念和方法。例如 Lingokids 中有專門的冥想和正念練習、小瑜伽影片等互動內容,指導孩子進行深呼吸、簡單拉伸,讓他們學會在情緒激動時用這些方法來平復心情。我的孩子沒有接觸過冥想、正念和小瑜伽相關內容,其一是孩子年齡太小,其二是我們成年人並沒有正經地去研究相關內容。Lingokids 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這些情緒管理活動,比如一起玩識別情緒的遊戲或跟做瑜伽互動。親子共同練習不僅能增進交流,還能讓孩子在安全的氛圍中學習情緒調節。
當孩子反覆在應用中練習識別情緒並使用適當的方法調節情緒,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會逐漸表現出更好的耐心和情緒控制力,養成健康的情緒管理習慣。
激發學習動機
孩子的學習動機指的是驅動其投入學習的內在動力和外部原因,它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如果孩子缺乏學習動力,即使花再多時間,效果也往往不盡如人意。根據主流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指出,兒童的自主感、歸屬感和勝任感是激發內在學習動機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
Lingokids 通過有趣的互動內容來激發孩子發自內心的學習欲望。當孩子玩得開心時,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學習動力和專注力都會提升。Lingokids 通過趣味十足的內容讓孩子沉浸其中,更樂意投入學習。這種寬鬆安全的環境減少了孩子對失敗的恐懼,讓學習變成一次次有趣的挑戰而非沉重負擔。當孩子無懼錯誤,敢於探索,說明他們的內在學習動力已被成功點燃。
Lingokids 讓孩子在應用中擁有更高的自主性。他們可以根據興趣自由選擇遊戲或課程模塊,並按照自己的節奏推進學習。這種設計滿足了兒童渴望自主掌控的心理需求——孩子感覺學習是「我自己在玩,在學」,而不是被大人強迫完成任務。Lingokids 通過尊重兒童天性的探索欲,順應他們當前年齡段大腦發育特點,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投入學習。
在 Lingokids 的遊戲化學習中,孩子每完成一個互動任務都會得到及時的正向反饋。例如,完成一個活動會出現慶祝動畫或聽到表揚,使孩子立刻感受到成就感。這種設計有助於增強孩子的勝任感。當孩子反覆體驗到自己努力後取得的成功時,自我效能感會逐步提升,從而形成更持久的內在動力。當他們發現「原來我通過努力可以搞定這一關」,下次學習就會更有信心和動力去嘗試更難的任務。陳祉妍教授指出,「內驅力真正的形成方式就是每一次克服困難獲得成功」。
除了營造充滿樂趣的內在驅動力環境,Lingokids 也巧妙運用了適度的外在激勵手段來保持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應用內置了貼紙獎勵機制:每當孩子完成應用中的不同學習活動,就能獲得一枚星星,累積 5 枚星星即可兌換一份小禮物 (貼紙包),獎勵每日刷新,鼓勵孩子天天登錄完成任務。這樣的遊戲化激勵一方面滿足了孩子愛收集、喜獲獎賞的心理,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額外的興奮和滿足感;另一方面,獎勵條件設定為「完成學習活動」而非考試分數,強調的是參與和努力的過程本身。我的孩子每次完成一個活動後,都會喃喃自語道:還差 2 顆星星。
Lingokids 通過「興趣導向 正向激勵」的方式雙管齊下,激發了孩子強大的學習動機。在這個寓教於樂的平台上,孩子因為喜歡而去學,這是最持久也最高效的內驅力來源;同時,遊戲化的機制又提供了適當的外部動力推助一把,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Lingokids 充分遵循了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以溫馨有趣的方式點燃了孩子的求知慾。
保持專注力
每個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都有其年齡所決定的自然規律。研究表明,兒童的專注力會隨著年齡增長和大腦前額葉皮質的成熟而逐步提升。有專家提出了一個簡單估算公式,孩子專注時長 (分鐘) 大約是孩子年齡的 3 到 5 倍這個範圍。兒童發展專家普遍認為平均注意力跨度約為每歲 2~3 分鐘。4 歲的孩子通常只能專注約 8~12 分鐘,8 歲則約為 16~24 分鐘。事實上,有學者觀察到 5、6 歲的孩子就算表現優秀,也只能獨立專注地上完約 15 分鐘的線上課程 (這已經是這個年齡段的上限了)。
因此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注意力容易分散並不是缺陷,而是這一階段的正常生理現象。
正因如此,Lingokids 在設計上充分順應兒童大腦發育階段的專注力特點,而非一味強求孩子長時間靜坐學習。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玩 Lingokids 的時間段,這樣孩子每次都能以飽滿的注意力投入。這種契合幼兒注意力節奏的理念貫穿在 Lingokids 的內容架構中。Lingokids 通過多種設計策略來適應兒童注意力的發展節奏:
短篇幅活動與靈活休息:應用內的遊戲和課程都被設計為節奏明快、篇幅短小的單元,讓孩子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一個挑戰或學習任務。Lingokids 通過碎片化的內容設計,讓孩子在注意力耗盡前就順利完成任務並及時得到反饋,隨即可以休息或切換到下一個活動。這種短周期的學習避免了幼兒因長時間任務而走神疲倦,也符合他們需要頻繁暫停的注意力模式。
多感官內容輪換:Lingokids 提供豐富多樣的內容形式來輪流刺激孩子的感官,從而重煥注意力。例如,它通過動畫影片引入新知識點,讓孩子在觀看卡通故事中學習概念;也有朗朗上口的歌曲幫助記憶單詞,孩子跟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專注於歌詞和發音;還穿插了小測驗和繪本等互動環節以強化所學。在幾分鐘內切換不同的活動形式,能不斷給孩子新鮮刺激,避免單調導致注意力喪失。Lingokids 正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多通道並用的方式,讓孩子始終對眼前的內容保持興趣。
Lingokids 順應兒童注意力發展節奏而非一味對抗。孩子使用 Lingokids 時,學習活動可以適配他們當前年齡階段的專注力特點,不會因為任務過長或過難而沮喪放棄。當我們接受了「小年齡就該小專注」的規律,並利用 Lingokids 這樣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工具來陪伴學習,就會發現孩子注意力不足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迎刃而解——他們雖然每次專注的時間短,但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可以反覆投入、累積專注,同樣能夠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而家長則因為看到了孩子專注投入、快樂學習的樣子,心理負擔也隨之減輕。
抵消畏難情緒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時產生畏難情緒,往往會表現為逃避挑戰,甚至直接退出當前的學習遊戲。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孩子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 (固定型思維),他們更傾向於避免困難任務,以免暴露「笨拙」或失敗;相反,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提升,更願意接受挑戰。因此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有助於他們正面看待困難並嘗試克服畏難情緒。Lingokids 在設計中融入了兒童心理學的這些原理,幫助孩子逐步克服對困難的恐懼,養成勇於挑戰的積極態度。
Lingokids 會根據孩子的學習進度和表現自動調整難度,當孩子掌握了新技能後,系統會適當提高挑戰的程度;反之,如果某方面表現吃力,應用會放緩難度升級的節奏。這種自適應學習機制確保孩子始終處在「夠得到」的挑戰範圍內 (即略高於當前水平的難度),避免一下子跳到過難的任務而令孩子挫敗退出。當挑戰與能力匹配時,孩子更容易體會「成功體驗」,減少因困難帶來的焦慮感。
為了讓孩子從情感上克服對困難的畏懼,Lingokids 在內容上融入了社會情感學習和成長型思維的元素。例如,Lingokids 原創動畫《One More Try!》就講述了小機器人 Baby Bot 學騎自行車的故事,通過不斷努力不斷嘗試,最終掌握了騎車技巧。當孩子在遊戲中遇到困難情節時,角色常會給予鼓勵性的提示,用簡單親切的語言告訴孩子再嘗試一下、或者提供額外線索,而不是生硬地判定失敗。這種暖心的引導有助於緩解孩子的挫敗感,激發他們「再來一次」的勇氣。我的孩子經常會說:one more try。此時我們會通過這個動畫故事去和孩子講述不怕失敗,可能你下一次的嘗試就會成功。
針對年幼兒童的學習畏難,家長的適時介入和鼓勵也非常重要。Lingokids 提供一些活動支持親子共同參與,如雙人合作的數學遊戲等。這些設計為家長介入提供了機會:與孩子並肩完成挑戰能讓他感覺不再孤軍奮戰,降低不安和畏難情緒。通過家長的陪伴和正向引導,孩子更容易挺過難關,逐步學會獨立面對挑戰。
綜上所述,Lingokids 從多方面入手來緩解孩子在學習中的畏難情緒:利用遊戲化和難度適配讓挑戰變得可控且有趣,藉由獎勵機制和小目標設定增強孩子的自信與動力,並通過故事內容和親子互動培養孩子的抗挫力。當學習變成一件充滿趣味、可獲得持續正反饋的事情時,孩子會更願意嘗試新挑戰而不輕言放棄。
這不僅有助於知識的掌握,更是在塑造他們積極的學習心態——相信努力和堅持能夠戰勝困難,這正是 Lingokids 希望帶給孩子們的寶貴品質。
關於 Lingokids 的其他情況水土不服
儘管 Lingokids 在少兒啟蒙教育領域表現足夠好,但是我覺得家長還要考慮一些本土化的問題。因為 Lingokids 面向的是全球範圍的家庭用戶,所以除了前端部分標題、菜單翻譯為了中文,並沒有過多的本土化考量。
近年來,我國教育理念正從應試導向逐漸轉向質素教育和減負。國家出台的相關政策,強調為兒童「減輕校外培訓負擔」,提倡讓孩子擁有更加快樂健康的童年學習體驗。在這一點上,Lingokids 所倡導的 Playlearning 理念,與國家鼓勵的寓教於樂方向是不謀而合的。它通過遊戲、動畫來啟蒙語言,符合當代幼教專家倡導的讓幼兒在自然情境中學習的方式。Lingokids 內容涵蓋藝術、人文、科學等方面,這與國內新課改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強調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精神相契合。
然而 Lingokids 所表現出來的水土不服,很多家長也能夠明顯感受到的。比如:
沒有完全符合我國家長的觀念:中國幼兒英語啟蒙起點有早有晚,普遍在小學三年級才開始學校正式英語課程。Lingokids 覆蓋 2-8 歲階段,對於學齡前兒童和小學低年級正好提供了銜接。尤其是對於 3-6 歲的幼兒園群體,它可以作為英語興趣培養的主要工具。不過 Lingokids 並沒有完全符合一些家長的觀念:他們希望孩子在愉快氛圍中學習,但也普遍關注成果。Lingokids 沒有傳統課業那樣的考試和分數,擔心 Playlearning 是否真正學到東西。例如有的家長可能更青睞分級讀物、自然拼讀系統,能一步步看到孩子掌握了多少字母和詞彙。
本土化與應試結合度不高:Lingokids 的內容和模式源自歐美,對於提升英語綜合能力很有幫助,但與我國本土英語教學體系聯繫不緊密。Lingokids 不刻意對應國內小學英語教材的詞表。這可能導致孩子在 Lingokids 里學了一些單詞,但到了學校教材階段發現不完全一樣。基於這種啟蒙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錯位,家長可能會感到心裡沒有底:「為什麼教學大綱的詞彙表和 Lingokids 的出入這麼大?」
語言環境和文化關聯:Lingokids 所有內容都是全英文,這在英語基礎薄弱的家庭可能遇到困難。Lingokids 本身界面支持中文,降低了使用門檻。不過教學內容沒有中文解釋,完全依賴圖像和上下文理解,對於零基礎的孩子,開始時難免一頭霧水,需要家長適當翻譯講解。Lingokids 的純英文沉浸雖然科學,但是要取得理想效果,家長的投入尤為重要。
語音互動與發音糾正功能有限:口語發音練習和糾正是家長關注的重點。有的少兒英語 App 內置了 AI 語音識別,可以讓孩子跟讀單詞句子並給出評分。然而 Lingokids 在這方面相對薄弱。對於培養口語來說這是一個不足。雖然 Lingokids 的歌曲和跟讀影片可以鼓勵孩子模仿,但缺少技術手段檢測孩子發音準確度。許多家長希望 App 能起到「矯正發音」的作用,幫助糾正中式發音。但 Lingokids 並非主打這一功能。如果孩子沒人陪練,那麼他的發音輸出質量家長無法從 App 上直接獲得反饋。這就需要父母親自承擔起檢查孩子發音的責任。
訂閱費用與獲取難度:對於中國大陸用戶來說,目前 Lingokids 獲取和付費並不方便。自從應用下架後,用戶需要註冊國外 Apple ID 或通過科學上網等方式才能下載更新,這無疑增加了技術門檻。Lingokids 價格不算昂貴,但由於不能直接支付,很多家庭覺得麻煩。而且訂閱流程和國內大部分 App 不相同,可能會出現流程「鬼打牆」現象,勸退部分用戶。Lingokids 在中國市場缺乏完善的本土售後和購買支持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戶體驗。
總的來說,需要關注的問題主要是家庭教育觀念、本土化、口語反饋和獲取難度。這些問題提示家長在選擇 Lingokids 時需要權衡:如果您的孩子非常年幼或者您希望嚴格按照國內教材體系啟蒙,Lingokids 可能未必完全匹配預期;但如果孩子已具備一定理解能力,且您認同寓教於樂的重要性,那麼上述不足很多可以通過家長的介入和引導來彌補。產品沒有完美的,只有合適的。
Lingokids 的價值體現
結合我的家庭使用情況,我認為 Lingokids 在家庭教育中起到兩個重要作用:其一,幫助孩子做學前預備工作;其二,作為一個家庭溝通、了解彼此的平台。
Lingokids 如何幫助孩子做學前預備工作?我想用一個比喻來說明:Lingokids 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類似於優質的兒童體能課。體能課是為孩子以後接觸專項運動、參與體育活動打下基礎。在體能課上,孩子可以發展大動作、參與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對周圍環境的探索。鍛煉的是核心力量、平衡感、協調性、空間感知能力以及跑、跳、投和翻滾等最為基礎的運動技能,此外學會的是遵守規則、團隊合作,以及面對挑戰時的勇氣。
這些都是未來 ta 學習任何專項運動都不可或缺的「預備技能」。
Lingokids 之於我女兒的智識與心智發展,正是扮演了類似的角色。我所期望的是,Lingokids 為她未來的正式學習,進行著紮實的「預備工作」,這些工作包括培養對學習這件事的積極態度和內在動機,鍛煉她持續專注的能力,建立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成長型思維」,以及提供一個豐富的、多感官的語言和知識輸入環境。
這個比喻幫助我校準了對 Lingokids 的期望,也讓我能更公允地看待它的價值:即是構建那些難以量化卻至關重要的底層能力。
父母的陪伴永遠是讓所有教育理念落地執行的最佳方式,且是唯一方式。這一點尤為值得強調,因為近年來不少商家抓住一些家長想「獨立解放」的心理。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嬰幼兒早期發展指南》明確指出:不宜將視屏類產品作為 lingo 兒童的玩伴,0~3 歲嬰幼兒不應接觸任何電子螢幕,否則親子互動時間會減少,影響大腦發育和語言社交能力。
Lingokids 沒有將自己作為減少家庭溝通、陪伴的絆腳石,反而 Lingokids 將自己定位為家庭共同成長、彼此溝通、彼此了解的平台。
Lingokids 雖然是一款安全、寓教於樂的 App,但絕不是為了讓父母把孩子「放羊」在螢幕前而設計的。相反,Lingokids 的作用應該定位為親子共學的橋樑,而非完全代替父母教導。App 的許多活動實際上提供了促進親子互動的契機。
此外 Lingokids 網站和社區也經常發布一些線下延伸活動的點子 (如手工、小實驗),鼓勵家長和孩子共同「理論結合實踐」。如果缺少家長引導,再好的啟蒙數字產品也難免會被淪落為「電子鴉片」。
▍關於 Screen Time
Lingokids 官方近期甚至發起了一個名為 The Trial 的活動,直面父母在螢幕時間上的內疚心理。他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理念:「並非所有螢幕時間生而平等」。關鍵在於家長要有意識地選擇適合孩子的優質內容,併合理規劃使用時間,這樣螢幕就能成為孩子成長的正面助力,而非讓父母深感內疚的負擔。
我們生活在一個無法迴避螢幕的時代,但主流輿論,甚至包括一些權威的健康指南,都在反覆強調螢幕時間的潛在危害,如增加肥胖風險、影響睡眠質量、導致視力問題等。研究者們提出了一種螢幕時間區分:「主動螢幕時間」與「被動螢幕時間」。被動螢幕時間,指的像「沙發土豆」一樣,單向地接收資訊,例如無休止地刷短影片或觀看動畫片。這種模式下,大腦處於一種相對懶惰的狀態,缺乏互動與思考。而主動螢幕時間,則要求進行認知參與和操作互動。有學者提出了一個更形象的比喻——「數字飲食」 (Digital Diet)。就像我們為孩子搭配膳食一樣,我們也應該為他們規劃數字內容的攝入。被動的影片就像「糖果」,可以偶爾享用,但不應成為主食;而優質的教育 App、創意工具、以及與親友的影片交流,則像是「蔬菜、水果和蛋白質」,是構成健康數字生活的主體。
從技術角度來看,隨著技術的進步,長時間使用電子螢幕給孩子們視覺帶來的危害在逐漸下降,但無法忽略不計。當我們在地下停車場這種比較昏暗環境下,看到一個出現故障、不斷閃爍的燈泡時,如果長時間去看這個燈泡,我們的眼睛會明顯感出不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主張長時間觀看電子螢幕會有損於我們的視覺功能。在 CRT 時代,螢幕的刷新率通常在 60Hz 以下,仿佛有無數個「燈泡」在你眼前快速閃爍。如今主流 LCD/OLED 螢幕的刷新率已從 60 Hz 提升到 120 Hz、144 Hz 甚至 240 Hz,確實大幅減輕了低頻閃爍帶來的眼肌應激,並且在動態內容下可顯著減輕拖影。
但是也不能說電子螢幕給我們的視覺帶來的損傷可以小到忽略不計,尤其是兒童。因為眼疲勞並非只由刷新率決定,很多電子產品的螢幕在低亮度段仍用脈寬調製 (PWM) 方式調光。螢幕在極短時間內反覆「亮/滅」。如果 PWM 頻率低於 500 Hz,部分人群依然會出現眼痛、頭痛或注意力下降。除此之外,還與藍光譜能量、用眼時長與距離、環境照度等多因素疊加相關。
結語
作為一款風靡全球的兒童英語學習應用,Lingokids 給中國家長和孩子帶來了耳目一新的啟蒙體驗。它以生動有趣的形式詮釋了 Playlearning 理念,讓孩子在歡笑中打開語言和認知的大門,也讓家長看到了質素教育的無限可能。正如前文所提及的,Lingokids 的出現契合了當今教育從應試向素養轉變的大趨勢,但在實際應用中仍需要家長的智慧參與。
沒有任何一款 App 能取代父母的教育角色,或者是把教育責任完全接管。如果能遵循科學的使用計劃,融入親子互動,並注意揚長避短,那麼 Lingokids 完全可以成為孩子英語啟蒙路上的良師益友,讓孩子在數字時代依然保有快樂學習的美好童年。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選擇 Lingokids 也好,或其他啟蒙方式也罷,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發展節奏和興趣點。教育是場馬拉松,啟蒙更需耐心與愛心。
Lingokids 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充滿創意和歡樂的起點,大部分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是終點線在哪呢?孩子們要怎麼衝刺撞線呢?
希望這篇評測和分析,能幫助家長朋友們更理性地看待和利用 Lingokids,或者是其他教育 App。讓我們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陪伴孩子度過啟蒙的黃金歲月:既擁抱新穎的數字資源,也堅持寶貴的親子共讀、遊戲、交流的傳統。我相信在陪伴下,孩子既能在歡笑中習得知識,又能在探索中茁壯成長。這份陪伴,是任何先進科技都無法替代的愛的教育。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愛與快樂中學會學習,願每一位家長都能在陪伴中收穫成長。
https://sspai.com/post/100869?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