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台設備早在今年 4 月就公布了預告,因 ROG 的良好口碑在一經預告就備受關注。今年以來,曾經的「敗家之眼」定價策略一直都很「持家」,只是一方面我沒想到國行版本會同步發售,另一方面更沒想到國行定價會低於海外。
在 ROG 掌機正式發售前不久,我們也收到了 ROG 掌機,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它的實際表現,以及適合什麼樣的用戶。

開箱與配置
ROG 掌機的包裝比較簡潔。正面是描線展示的 ROG 掌機外觀,螢幕部分以鐳射反光塗層形成了「ROG」品牌 Logo,背面則是貼紙標明了掌機的型號、配置與序列號等資訊。
開箱之後就能看見掌機本體了,被包在了一個快速指引紙板內。其實仔細看會發現盒蓋上面也有一些機關 —— 這裡面藏著一個環保材質的立式底座,還有 ROG 字樣。不得不說華碩的這個包裝設計還是有一些巧思在裡頭的。

包裝下層的配件包括一本快速指南、一個保修卡和一枚 65W/USB-C 的電源適配器。電源適配器體積不大,但插頭部分不能摺疊,線材也並非可拆卸設計。

ROG 並沒有像 Steam Deck 一樣為用戶提供隨機的便攜包,有點可惜。但官方和第三方都有不少包包可供選購。ROG 自家的品牌貨在 JD 的定價是 349 元,不算便宜,不過設計也的確優秀 —— PU 皮防水錶面,羊毛內襯,YKK 拉鏈,與 ROG 自家其他筆記本包一樣在四周點綴有 ROG 的文字圖案,中間的隔層還能配合內置的魔術貼當個支架。

掌機的接口和功能按鍵全部集中在上方,圖中從左至右分別為電源(含指紋識別)、電源指示燈/充電指示燈、音量按鈕、USB-C 接口、XGm 顯卡拓展塢接口、TF 卡槽和耳機接口。同時整機的散熱出風口也在這裡。

接口方面,ROG 掌機與 Steam Deck 的主要區別就在於 XGm 接口了。與 ROG 旗下的「幻」系列筆記本一樣,它也可以外接 ROG XGM 系列顯卡拓展塢,實現 RTX3080 甚至 RTX4090 的性能,將掌機化身為支持 4K 的遊戲中心,或是外接鍵鼠後成為台式機的替代品。當然這玩意也不便宜,3080 型號的大概 8000 元上下。
正面的布局和絕大多數掌機一樣 —— 這個布局從 GBA 誕生以來就沒怎麼變過了。除了傳統的搖杆、方向鍵與 XYAB,分布在螢幕周邊的四枚按鍵分別為截圖/切換、控制快捷方式、Option、奧創中心快捷鍵。這裡的「控制中心」和「奧創中心」我會在後面單獨詳述。

至於掌機的硬體配置,已經有很多專業的硬體評測機構放出了相關報告,這裡不做過多贅述。設備主要亮點在於 AMD 定製的 Z1 Extreme 處理器、12 個 RDNA3 圖像核心以及高達 8.6 TFLOP 的圖像處理能力,搭配 1080P/120Hz 螢幕 —— 能在控制散熱的同時將這個級別的配置塞進掌機,華碩在筆記本領域耕耘多年的經驗功不可沒。

ROG 還為這台掌上設備額外加入了杜比全景聲支持,SMART AMP 擴音器能在提升音量的同時杜絕聲音失真、爆音等問題,使機身自帶的雙揚聲器也能實現高音清晰悅耳、低音澎湃有力。
與多數 ROG 設備一樣,華碩還給這個空間壓縮到極限的設備塞進了兩個 RGB 呼吸燈,支持 Aura 特效與多設備神光同步。非常電競。不過我第一時間就把這個功能關了,目的是省電。
實機上手體驗
我在去年暑期就入手了 Steam Deck,也買過中國的 Ayaneo Air Pro。上手 ROG 掌機的第一反應是「輕」—— ROG 掌機的整機重量只有 608g,比同樣採用 7 寸螢幕的 Steam Deck 的 669g 輕了近 60g。其實 608g 已經比 Switch OLED 的 420g 重上不少了,但或許是因為自己已經習慣了 Deck 的重量,拿到 ROG 掌機之後確實覺得在近乎相同的體積下,有著體感能感受到的輕。
ROG 掌機採用傳統 Xbox 式鍵位分布,搖杆非對稱設計。對於我個人來說,相比 Steam Deck 的對稱分布、搖杆居中布局,我更習慣 ROG 的樣子,這樣更方便按到十字鍵。

以《臥龍:蒼天隕落》為例,這遊戲的吃藥鍵就在十字鍵上,Deck 操作的話需要把拇指從搖杆移動到左側十字鍵,這個操作相對比較「蹩手」;但若是傳統布局,從左邊的搖杆將食指向右移動到方向鍵,相對就舒適多了。
另外 ROG 掌機的搖杆高度也比 Deck 稍微矮一些,或許是因為 Deck 機身本身較薄。不同的搖杆高度適用於不同類型的遊戲,習慣哪一個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如果真要做二選一的選擇,建議大家有條件的話還是親自上手試試。

掌托部分,華碩曾設計了大量模型樣機,最終敲定了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形狀,在保持體積的同時提升手持體驗。正面與 Deck 類似,採用了有一定傾斜角度的設計,手持狀態時手掌的大魚際部分能分擔重量。背面的握把突出部分沒有 Deck 那麼多,不過握感也很出色,微妙的弧度剛好能用無名指與小拇指托住,配合磨砂紋路增加防滑性能。

只是這個白色的機身讓我有點擔心用久了會不會變髒。不對,是一定會變髒,PS5 隨機自帶的白色手柄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掌機的散熱設計比較合理,高負載狀態的風扇噪音也控制到位,畢竟散熱是華碩的看家本事之一。進風口在掌機背面的兩側,右側以鏤空形成了一個 ROG 的眼狀 Logo;出風口在螢幕正上方,平時拿著玩基本感受不到。正面那兩處是擴音喇叭,不是散熱孔,不用擔心燙到手。

由於採用了 Win11 系統,ROG 掌機的初上手門檻還是明顯要比 Steam Deck 要高一些的。Deck 定製的 Linux 系統在開機之後就與 Switch 等遊戲機一樣,只需要簡單的設置就能直接開玩了。而 ROG 更像是一台電腦 —— 開機之後還要創建(登陸)賬戶、更新系統、安裝軟體、調整設置等一系列操作。最關鍵的:這還是一台沒有鍵鼠的電腦,我們只能用觸屏和虛擬鍵盤操作,多少還是有些麻煩。
不過華碩其實也是有應對措施的:可以通過組合鍵來方便打開各種常用功能。
但即便如此,使用觸屏與虛擬鍵盤操作 Windows 系統依舊是一個非常考驗人耐心的舉動。可能的話,建議還是配上一套藍牙鍵鼠,或是 USB-C 的拓展塢外接有線/2.4G 鍵鼠。

考慮到一些教學藏得比較深,我們會在文章最後為大家列出推薦的優化選項,以及一些適用性強的軟體設置。
專屬定製軟體「奧創」與常用便捷操作
ROG 掌機內置了一個名為「奧創智控中心 SE(Armoury Crate SE)」的定製軟體,還設置了許多在沒有鍵鼠情況下實現各種操作的組合按鍵。
相信用過 ROG 筆記本等設備的玩家對「奧創」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功能是快速調節設備的性能參數,同時將遊戲與應用程序都集中在一起,有些類似 Steam 的「大螢幕模式」。
奧創 SE 同樣也是這樣一個系統級應用,便於用戶隨時調節 ROG 掌機的各種參數、調節設置,我們在任何開機的情況下點擊螢幕右側的奧創中心按鈕,即可迅速打開軟體界面。
軟體分為遊戲庫、設置、其他三個標籤欄。

「遊戲庫」是奧創打開後的主要界面。軟體會自動檢測系統內已安裝的可執行遊戲程序(當然也可以手動添加),實現類似 Steam 庫的集成空間。
另外通過奧創的遊戲庫,還能實現針對每個遊戲使用不同的設置,包括搖杆按鍵自定義、死區振動調節、燈效、默認使用的功率模式等等,一次選擇之後每次再打開這遊戲都會自動切換到這些自定義設置,非常方便。

「設置」是針對 ROG 掌機本身功能的調節,包括性能模式設置(Operating 模式),搖杆與肩鍵(LT/RT)的死區控制,搖杆燈效調節,GameVisual 方案切換,以及自定義「快捷中心」全部按鈕等功能。
Operating 模式即掌機功耗調節。ROG 掌機預設了 Windows 模式、安靜模式(9W)、性能模式(15W)與增強模式(掌機 35W,接電源是 53W)四種電源方案。

最後一個「手動模式」是用戶可自定義調整功率、風扇的模式,有耐心的玩家可以針對每一個遊戲都調節出最優方案,在電池與性能間取得平衡點。這些手動設置也可以在遊戲庫中為每個不同的遊戲單獨設置,一勞永逸。相信隨著 ROG 掌機的用戶越來越多,會有更多專業用戶分享出自己的調節方案供大家「抄作業」。

GameVisual 是一套內置的螢幕色彩調節方案集合,理解成顯示器的色彩模式即可,能針對不同的場景預設不同的螢幕色彩方案,以及調節整體色溫。

「其他」選項卡內包含媒體庫、硬體規格查看、幫助、軟體更新等系統相關功能。

目前奧創 SE 還是有一些小 BUG,比如搖杆或方向鍵控制時經常會無法選中某個選項,好在可以通過觸屏控制解決,問題不大。
自 6 月 13 日 ROG 掌機上市後,奧創 SE 的表現已經比最初形態優化太多了,相信今後華碩還會推出更多功能更新與 BUG 優化。
螢幕左側另一枚對應位置的按鍵是「控制中心」,同樣也可以在任意界面喚醒,我們平時用到這個鍵的機會其實比奧創中心還要多。
按下按鍵後螢幕左側會出現一個集成了螢幕亮度、音量控制和諸多功能的界面,包括調整解析度、設置運行功率、快速截圖、喚醒虛擬鍵盤等等,所有的按鈕都是可以自定義增減、調整位置的,非常方便。

我個人比較常用的是功率模式、效能資訊、解析度調節、顯示桌面、AMD RIS 圖像銳化、RSR 超解析度、控制模式。
這裡順便介紹一下 AMD RIS 圖像銳化與 RSR 超解析度技術,兩者都是 AMD 的圖像處理技術。
AMD RIS(Radeon Image Sharpening)是一種圖像銳化技術,能智能增強圖像細節與對比度,使遊戲畫面更加清晰,同時也不會過多占用算力。
AMD RSR(Radeon Super Resolution)則是先通過內部渲染降低解析度,然後在輸出時將圖像放大到對應目標解析度,在有限的性能下減少圖像損失,對使用低功耗顯卡的玩家來說非常有用 —— 既能擁有高解析度又能提升幀數。
考慮到掌機無法通過鍵盤快捷鍵實現各種系統內操作,華碩還設置了不少組合鍵來實現的快捷操作,任意一枚背部按鍵(華碩稱之為「Macro 鍵」) 手柄控制鍵來操作。
Macro 方向鍵上:喚醒螢幕鍵盤
Macro 方向鍵下:開啟任務管理器
Macro 方向鍵左:顯示桌面
Macro 方向鍵右:任務視圖
Macro A:截圖
Macro B:顯示通知
Macro X:投屏
Macro Y:開始螢幕錄像
長按「控制中心」:等於 Ctrl Alt Del 組合鍵,即喚起 Windows 任務管理器
當然這麼一大堆快捷方式一下子肯定記不住 —— 這時我們可以長按「奧創中心」鍵,螢幕會顯示所有的快捷組合鍵。

遊戲測試與電量表現
說到底這台掌機最主要的功能畢竟還是「玩遊戲」,我們實測一些遊戲/跑分軟體的成績。
《3D Mark》
1080P 模式基準測試(Time Spy),接電源使用 25W 增強模式,主機溫度很快飆升到了 90℃ 以上,最終得分 3076,預估《戰地 5》以 1080P 高畫質模式運行可以輕鬆實現 65 幀數;以 15W 性能模式運行,主機溫度大約 63℃ 上下浮動,分數 2442,《戰地 5》1080P 高畫質預估 55 幀。

《3D Mark》15W 跑分

《3D Mark》25W 跑分
《極限競速:地平線 4》
使用遊戲內置的性能測試,同樣也是 1080P/中畫質,無論選擇 25W 增強模式還是 15W 性能模式,ROG 掌機都能輕鬆跑滿 60 幀,絕大多數數據都在 90 幀以上,非常優秀。當然這也是得益於 Playground 的出色優化。

《極限競速 地平線 4》25W 跑分

《極限競速 地平線 4》15W 跑分
緊接著我還用 Steam Deck 同樣以中畫質跑了一遍測試程序,具體分數參見下圖。需要注意的是 Deck 受螢幕限制,解析度僅有 720P —— 即便有著解析度這樣關鍵的差異,ROG 掌機的成績也是優於 Deck 的。

《暗黑破壞神 4》
以 PC 版的默認中特效運行,解析度 720P,亮度中等。25W 增強模式情況下,ROG 掌機能實現 60~80 幀暢玩「暗黑 4」,但代價是續航只有 1 小時左右;而 15W 模式幀數大概在 60~70 間浮動。1080P 的話,在掌機上其實區別不太大,25W 幀數約 30~40,我個人還是更推薦用 720P 以換取更穩定的幀數。

25W 以 1080P 解析度遊玩《暗黑破壞神 4》,在主城只有 33 幀
《魔物獵人:崛起》
無論 25W 還是 15W,ROG 掌機都能毫無壓力地以 720P/60 幀穩定運行。切換到 1080P,25W 依舊滿幀,15W 幀數平均約為 50。

作為一部強調便攜的「掌機」,續航方面是它的軟肋。
它的電池容量與 Steam Deck 同樣為 40Whr,即以 40W 的輸出功率可持續一小時。不過 ROG 掌機的螢幕更大、硬體功率更高,續航方面就明顯沒有什麼優勢了。
我們嘗試了在 15W、720P、50% 亮度的情況下連續遊玩《暗黑破壞神 4》, 兩小時出頭電池就完全耗盡。
如果開到 25W、1080P,續航更是銳減到 1 小時出頭 —— 我在一段全程 70 分鐘的高鐵上打《臥龍:蒼天隕落》,上車坐穩後開機,還沒下車它就沒電了。

《大逆轉裁判合集》這種文字冒險遊戲,15W、720P、50% 亮度續航大概不到 3 小時。
非遊戲應用方面,我在選擇奧創自帶的「Windows」模式,斷網接 AirPods 耳機重溫了 2018 年的《蜘蛛人:平行宇宙》,這部 116 分鐘的電影消耗了設備 31% 的電量,也就是說最低功耗情況下它大概能撐 6 小時。
作為對比,Steam Deck 在最高功率運行時的續航時間約為 1.5 小時,低功耗情況下玩 AVG 類文字冒險遊戲大概 4~5 小時電量。
好消息是 ROG 掌機的充電也很快。用原裝 65W 充電器情況下,空電量的機器只要一小時就能充滿。
遠程遊玩 PS5 實測
我們還實際測試了一下在 ROG 掌機與 PS5 處於同一無線狀態下的遠程遊玩體驗。
比較遺憾的是,PlayStation 官方提供的「PS Remote」軟體並不能提供良好的遙控遊玩體驗:因為官方軟體只支持 DS4 手柄或 DualSense 手柄來「玩遊戲」,ROG 自帶的手柄此時只起到一個類似遙控器的作用,主界面能用,進了遊戲就沒反應。這就很蠢了。
好在現在已經有很多第三方程序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比如 Chaiki。與官方軟體不太一樣的是,Chaiki 需要我們填入 PSN Account,這個賬號並非 PSNID,需要通過一些特殊姿勢獲取,大家可以在搜尋引擎上搜「如何獲取 PSN Account」來拿到自己 PSN 的這個唯一串碼。

遠程遊玩 PS5 版《暗黑破壞神 4》
串流遠程遊玩時,由於基本沒有使用 ROG 掌機自身的算力,所以續航表現還不錯,基本上能玩上 4 小時左右。串流的畫質取決於你自己家的網路質量,千兆寬帶配上個中檔路由,一般情況下畫質與幀數都能滿足需求。用手柄可比在手機上搓玻璃的手感好太多了。

遠程遊玩 PS5《Final Fantasy XVI》
與 Steam Deck 對比
考慮到絕大多數用戶都會在 ROG 掌機與 Steam Deck 之間二選一,我們這裡也花一些篇幅為大家總結一下兩者各自的優勢、缺點與適用人群。

Steam Deck 是一台非常純粹的遊戲設備,開機即玩,不用過多麻煩的操作與設置。對 Steam 遊戲庫豐富的用戶來說非常友善,還有很多來自 Valve 官方的個性化選項如開機動畫、鍵盤皮膚等。但如果希望玩更多平台的遊戲(如戰網、Xbox XGP 遊戲庫、Epic 平台、育碧 Uplay 等),則需要一些額外的學習成本,適合愛折騰的用戶。不過模擬器安裝並不麻煩,只要在 Linux 桌面模式的商店裡簡單搜索即可快速安裝。

SteamOS 在「玩遊戲」方面遠比 Windows 更專精且迅速
另外,Deck 還有一個優勢是會有很多開發商像針對家用主機一樣,針對 Deck 的硬體進行特殊優化,Windows 就沒這麼好的待遇了 —— 畢竟大家硬體都各不相同。
ROG 掌機則是基於 Windows 平台搭建的遊戲中心,可以方便地安裝各種適用於 Windows 環境的遊戲平台、模擬器,擴展性極強,非常適合 XGP 用戶「白嫖」庫里的遊戲,而且還可以只訂閱 XGP for PC,29 港幣每月,遠比 XGPU 的 89 港幣每月便宜。
目前的 XGP 遊戲陣容還是比較豐富的,大量 Xbox 第一方都會首發入庫,還有不少適合 ROG 掌機這種低功耗掌機的精品獨立遊戲 —— 比如特別適合掌機的、讓菲爾·斯賓塞都沉迷的《吸血鬼倖存者》。

ROG 掌機是一個特別適合 XGP 用戶的移動遊戲庫
如果你的主力辦公電腦是 MacOS,但臨時需要一個 Windows 環境來處理些特殊需求,把 ROG 掌機外接第三方擴展塢後再接鍵鼠顯示器,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想拿它當主力辦公電腦還是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是硬盤空間太小,另外沒有自帶獨立顯卡想要渲染一些影片也比較耗時 —— 外接 XGm 顯卡拓展塢的情況下另當別論。
只不過採用 Windows 系統也是一把雙刃劍,擴展性強的代價是沒那麼「專精」,無法實現 Steam Deck 那樣快速開關機,也缺乏專門為掌機設計的電源管理機制 —— 這樣又會額外消耗一些電力。而 Windows 系統有的缺點比如藍屏、死機、通知過多等問題,ROG 掌機也都悉數繼承了。

沒有外接鍵鼠的情況下,光是第一次進入系統就要折騰好一陣子
總結一下:Deck 的優點是價格便宜、系統響應快速、續航更長,缺點是螢幕較差,擴展性一般;ROG 掌機的優點是性能更強,螢幕出色,擴展性高,重量更輕,還能完成一些簡單的辦公需求,缺點是價格稍貴,續航較差,Windows 用來玩遊戲沒那麼純粹。
目前已經有方案可以為 Steam Deck 安裝 Windows,或是在 Windows 中安裝 SteamOS,可惜都不是很穩定 —— 特別是後者,所以這裡就不額外考慮了。
一些針對剛上手 ROG 掌機的小建議
ROG 掌機已經正式上市一周有餘,相信很多搶到首批的玩家都已經拿到手玩上很久了,不過我們這裡依舊給用戶提供一些優化建議和上手指南。
1、減少 Windows 通知:搜索欄輸入「UAC」→ 將滑塊調至最低 → 按確定。
2、關閉加密:設置→隱私和安全性 → 設備加密 → 關。
3、將單擊開啟項目改成雙擊避免誤觸:搜索「文件資源管理器選項」→ 選通過雙擊打開項目。
4、更新 ROG 掌機固件與驅動:華碩管家 MyASUS → 手動更新 → 所有選項,更新後依次重啟主機(更新時最好接電源,或至少保證電量大於 50%)。
5、更新奧創中心 SE 軟體,確保軟體版本在 1.2.10 或之後。
6、如果覺得 512 的固態太小,可以自行更換固態,並且此操作並不影響保修,隨便換。只需要注意只能購買 2230 尺寸的 SSD,否則裝不進去。掌機原機自帶的 SSD 型號為西部數據 SN740。ROG 掌機自帶光感傳感器,打開後蓋會自動斷電,有效避免損傷硬體,不過推薦還是關閉電源後再進行操作。換硬盤後重啟機器會自動進 BIOS,在「高級」選項卡內選擇「華碩雲端還原」即可自動安裝系統(需聯網)。
總結
從硬體配置與華碩本身的品牌價值上綜合考慮,ROG 掌機是一款性價比極高的掌上設備,特別是在國行版定價如此之低的情況下。如果換成現在的我來做選擇,我可能會優先選購 ROG 掌機而不是 Steam Deck —— 當然前提是能夠原價買到。
雖然 Windows 並不是一個適合「掌機」的完美平台,但有了華碩的一些定製功能,這個問題似乎也不是那麼嚴重。
它固然不會是一款能實現「掌機 3A 夢想」的手持設備,不過更高的性能也的確能在犧牲畫質的前提下為大多數遊戲提供穩定的幀數,獨立遊戲更是不在話下。我能想到的適用範圍大概是沙發、臥室等家庭場景,高鐵/飛機/酒店等差旅環境,以及公司電腦配置不太行的午休娛樂需求。隨時能掏出來刷個夢魘地下城,想想還是很爽的。
華碩在產品的性能與定價之間找到了一個還不錯的平衡。如果你希望在現有的同類設備中找到一個穩定性、品控與價格都令人滿意的產品,ROG 掌機的確是目前的不二之選。
希望華碩能夠提高產能,儘快解決「一機難求」的局面吧。

優點
顯示效果出色的 120Hz 刷新率 1080P 螢幕
採用泛用性更強的 Win11 系統,暢玩 XGP 遊戲
與 Steam Deck 相比性能明顯更強
國行版本 4999 的官方定價非常良心
缺點
電池續航時間短
奧創中心等軟體系統有待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