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特斯拉公布了他們的《宏圖計劃第四篇章》。
與以往聚焦汽車或能源產品的藍圖不同,特斯拉這次描繪了一個更遙遠、也更理想化的終點:一個由 AI 和機器人主導的「可持續富足」的社會。
是的,特斯拉的戰略重心已經從「可持續發展」,轉向了對未來社會形態的構想。
這個構想的核心,不再是車,而是生產力本身。馬斯克說:
特斯拉 80% 的價值,將來自 Optimus(人形機器人)。
回顧特斯拉宏圖計劃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它們的邏輯清晰而務實:
2006 年的第一篇章,為特斯拉畫出了一條從高端小眾市場切入、最終走向大眾化車型的產品路線圖,解答了電動汽車的生存和市場定位問題。十年後的第二篇章,則圍繞已經站穩腳跟的汽車產品,構建了一個包含太陽能、儲能、自動駕駛乃至共享出行在內的完整生態。
這兩份計劃的共同點,是它們都聚焦於特斯拉自身的產品與商業戰略,回答的是「特斯拉要做什麼」。

轉折點出現在 2023 年的宏圖計劃三。
它看起來不再是特斯拉的一份商業計劃,而是一份面向全球經濟的分析報告。特斯拉用海量數據,試圖從物理學和經濟學的第一性原理出發,去論證全球全面轉向可持續能源的可行性。
果不其然,這份報告換來的是特斯拉的股價大跌——
它描繪了一個極其宏偉的,需要大量工業產能才能實現的目標,卻也因此暴露了,依靠現有生產方式,根本無法填補的巨大生產力鴻溝。
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遠非特斯拉一家公司所能改變。

而在最新的第四篇章中,馬斯克似乎還是沒能給出更務實的答案。他沒有選擇回歸到更具體的商業或產品規劃,反而將藍圖的尺度再一次放大,從改造全球能源體系,升級到了重塑人類社會本身的生產力結構。
這使得第四篇章看起來同樣不像一份「商業計劃」,而更像是一份關於未來的「願景」。
在這份新的藍圖中,人工智慧(AI)被提升至驅動一切的底層技術,成為整個系統的大腦;而人形機器人(Optimus),則是負責執行所有生產任務的物理實體。而汽車、儲能等特斯拉現有的硬體業務,都將成為其 AI 能力的下游應用場景。
這一切的前提,是機器人本身必須能夠被大規模製造。

特斯拉認為,通過借鑑汽車行業的規模化生產經驗,快速地大規模生產機器人來替代人類勞動力,在邏輯上是可行的。它們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全新的、由機器驅動的生產體系,從而實現生產力的指數級增長。
這樣一個由機器驅動的生產體系,必然需要一套全新的社會經濟來與之匹配。在馬斯克的 X 平台上,被討論得最多的問題是:
當機器人取代人類勞動力時,那些失業的人該如何維持生計。
馬斯克是這樣回答的:
未來將實現普遍的高收入(而不僅是基本收入)。每個人都將擁有最好的醫療、食物、住所、交通和其它一切。這是一種「可持續的富足」。
馬斯克提出的這套「普遍高收入(UHI)」的構想,核心機制是通過對機器人創造的巨大生產價值進行徵稅(例如以消費稅形式),再由政府以高額收入的形式分配給所有公民。
X 上有支持者認為,生產力的提升還會伴隨著物價的下降,這份「收入」的購買力也會大幅提高。

然而,這一構想的實施路徑、政治阻力以及對社會結構的衝擊,都是懸而未決的難題。特斯拉並沒有在他們的「宏圖計劃」里提到這些。當我們把這套構想置於具體的國家情境下審視,它的複雜性還會更加突出,尤其是在中國。
前不久,被馬斯克寄予厚望的 Dojo 超級電腦團隊宣告解散,團隊的負責人彼得·班農(Peter Bannon)也將離職。Dojo 曾被定位為特斯拉在人工智慧競賽中獲取算力的核心,馬斯克對此的解釋是「整合資源發展 AI5、AI 6 以及後續的晶片」。與此同時,特斯拉的汽車業務在歐洲和中國也沒有那麼順風順水了。2025 年上半年,特斯拉中國市場銷量同比下降約 5.4%,其中二季度更是同比下滑了 13.5%。
這些內部的動盪與外部的挑戰,都與第四篇章所描繪的指數級增長和「富足的未來」,形成了鮮明對比。
總之,從這份「宏圖計劃」來看,特斯拉已經對他們的戰略方向作出了重大調整,它們的雄心,已經遠遠超出了商業的範疇。
只是,一家科技公司可以設計和製造改變世界的工具,但要實現馬斯克口中的「可持續豐裕」,遠非一家公司之力所能及。
🌟 以下是特斯拉宏圖計劃第四篇章原文:
引言
自特斯拉成立以來,我們每一版的宏圖計劃都聚焦於我們的北極星:實現不受約束、毫不妥協的可持續性。
人類是工具的創造者。在特斯拉,我們大規模、低成本地製造實體產品,目標是讓每個人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宏圖計劃第四篇章》所闡明的使命,也就不足為奇了。
特斯拉故事的下一個篇章,將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我們剛剛開始想像的世界,其規模將前所未見。我們正在打造能將人工智慧帶入物理世界的產品與服務。
近二十年來,我們孜孜不倦地努力,通過發展電動汽車、能源產品和人形機器人,為這場技術復興奠定基礎。
現在,我們將我們的製造能力與自動駕駛技術實力相結合,以提供全新的產品與服務,它們將通過由全人類共享的經濟增長,來加速全球繁榮與人類的興盛。我們正在大規模地統一我們的硬體和軟體,並在此過程中,創造一個更安全、更清潔、更愉悅的世界。
這就是可持續的富足 (sustainable abundance)。


中心思想
1. 增長是無限的
一個領域的增長,並不需要以另一個領域的衰退為代價。資源的短缺可以通過技術的進步、更強的創新和新的思想來彌補。
那些賦予我們驅動機器能力的技術,引發了工業革命,拓寬了我們的經濟格局,為所有人創造了更多機會。半導體和網際網路等突破性發明,在人類體驗的方方面面——從創造更多就業、提供更廣泛的資訊渠道,到實現更深層的人際連接——都擴大了社會和經濟機遇,而非削弱。
我們渴望超越所謂的「可能」,這將促進實現真正可持續豐裕所必需的增長。
2. 創新消除限制
幾個世紀以來,人類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而後,在過去五十多年裡,由化石燃料驅動的內燃機汽車成為了標準且理所當然的交通方式。那種認為電池可以被經濟地、大規模地生產,足以讓交通行業擺脫化石燃料的想法,在當時看來似乎是痴人說夢——直到特斯拉引領了前進的道路。
通過持續創新,我們克服了電池發展的技術限制,並建立了一個由可再生資源驅動的產業。
3. 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在向可持續豐裕加速邁進的過程中誕生的產品和服務,將通過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來推動人類進步。為了進一步加速創新,我們讓每一款產品的製造都比上一款更高效、更可持續。
太陽能發電和大規模電池儲能正在提高我們社區清潔電力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並且是以更經濟、更可持續的方式。
自動駕駛汽車有能力極大地提升交通的經濟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同時減少污染,尤其是在我們日益密集的國際化大都市中。
Optimus——我們的自主型人形機器人——不僅在改變人們對勞動本身的認知,也在改變其可用性和能力。那些尤其單調或危險的工作和任務,現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完成。通過這種方式,Optimus 的使命是把更多時間還給人們,讓他們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4. 自主性必須惠及全人類
我們在特斯拉製造的工具,幫助我們打造能夠促進人類繁榮的產品。
我們如何開發和使用自主性——以及它為我們帶來的新能力——都應以其提升人類福祉的能力為指導。通過我們的自主技術,讓所有人的日常生活變得更美好、更安全,這一直是、且仍將是我們關注的焦點。
5. 更廣泛的普及推動更強勁的增長
要建立一個繁榮且不受約束的社會,就必須能大規模地製造出價格親民、技術先進的產品。這有助於進一步推動社會的民主化,並在此過程中提高每個人的生活質量。精英制度(Meritocracy)的標誌在於創造機會,讓每個人都能利用自己的技能去實現他們所想像的一切。
每個人都應該獲得這些機會,而技術的增長可以幫助確保我們每個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們最有限的資源:時間。


我們正在加速世界向可持續富足的轉型
我們必須明確一點:要克服這一挑戰將是極其困難的。消除稀缺性需要不懈的努力和精湛的執行。有些人會認為這不可能實現。還有很多人會為我們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遇到的每一個障礙和挫折而喝彩。但一旦我們克服了這一挑戰,我們的批評者們終將看到,他們曾經認為不可能的事情,確實是可能的。而這對我們來說沒關係,因為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共同為子孫後代創造一個可持續且真正富足的未來。
所有值得的旅程都是漫長的。而它們都始於第一步。
我們的第一步是製造一款激動人心的跑車——Roadster。接著,我們利用這些利潤來資助更親民、但同樣激動人心的產品——Model S 和 Model X 的研發與生產。然後我們重複了這個過程,帶來了 Model 3 和 Model Y 以及後續車型。
這個過程要求我們走出許多步,其中有些是小步,有些則是大步。但最終,每一次勝利都引向了下一次勝利,即使經歷了失敗,我們也能不斷積蓄勢頭。我們的勢頭讓我們得以構建出一個全面整合的可持續產品生態系統,涵蓋從交通到能源生產、電池存儲和機器人技術。
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革命性時期的風口浪尖,為前所未有的增長做好了準備。而這一次,對特斯拉和全人類而言,它將不再是單一的一步,而是一次飛躍。我們將要開發的工具,將通過重新定義勞動力、出行和能源這三大基本構成要素的規模和普惠性,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我們一直夢想的世界——
一個可持續富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