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晶片巨頭英偉達上周五正式宣布,推出首枚在美國本土製造的Blackwell晶片晶圓。該晶圓由台積電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半導體工廠生產,標誌著在AI晶片需求激增的背景下,美國加速重構高端晶片供應鏈的戰略取得實質性進展。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在參觀工廠時特別強調,這一成果符合「將製造業帶回美國」的政府願景。

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工廠計劃量產2納米、3納米、4納米等先進制程晶片,這些產品將成為支撐美國人工智慧與電信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不過美國科技媒體注意到,儘管晶圓製造環節已落地美國,但要完成最終的英偉達B300產品,仍需將晶圓運回台積電台灣工廠進行封裝,顯示出全球晶片產業鏈的深度互聯性。

這一進展與美國《晶片和科學法》提供的巨額補貼密切相關。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以650億美元投資獲得66億美元補助建設工廠,但業內普遍反映,客戶對「美國製造」的高成本持謹慎態度,更傾向選擇海外性價比方案。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正醞釀要求晶片企業實現本土與進口晶片1:1比例的「對等生產」新規,未達標企業將面臨約100%的關稅。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已向晶片企業高管提出這一構想,認為這是維護「經濟安全」的必要措施。然而業內人士指出,該政策面臨供應鏈複雜性帶來的關稅計算難題,以及美國本土製造能力尚無法完全覆蓋高端晶片生產的現實挑戰,其實際效果仍有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