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到一個科技圈的瓜,主角是 77 歲的 AI 教父 Geoffrey Hinton,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
他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隨口提了個事兒,說他被前女友甩了,而分手理由是 ChatGPT 寫的。
我人傻了,這是什麼神仙操作?!

事情是這樣的,老爺子的前女友想分手,於是讓 AI 寫了篇《論 Hinton 為什麼是個渣男》的小作文,直接把對他的不滿輸入 ChatGPT,讓 AI 分析了一遍他的行為,然後把生成的內容發給了他。
一個研究了一輩子人工智慧的科學家,被自己愛的人用 AI 告訴他為什麼不配被愛。這種感覺應該挺複雜的吧。
老爺子的反應倒是很淡定:「我不覺得自己那麼糟糕,所以沒太受影響。而且我已經遇到了更喜歡的人。」
說起來 Hinton 這位大神的人生,雖然在科研路上高歌猛進,但感情路上確實經歷了不少波折。
早年他跟第一任妻子 Joanne 在攻讀博士後期間相識並結婚,婚後育有子女。後來兩人和平分手,但也一直還保持友好關係。
後來和分子生物學家 Ros 結婚,1987 年兩人一起從美國搬到加拿大,因為不滿里根政府的政策,而且當時 AI 研究主要由軍方資助,他們不想參與。兩人在多倫多安家,還從拉丁美洲收養了兩個孩子——兒子托馬斯和女兒艾瑪,托馬斯患有 ADHD 需要特別照顧。

本來是個溫馨的學者家庭,結果 1994 年,Ros 突然因卵巢癌去世。Hinton 一夜之間從科學家變成單親父親,一個人帶兩個年幼的孩子。
他後來說,那段時間只能「用數學和數字來逃避情感痛苦」,但又不得不處理各種現實問題,比如「擔心超市裡的人怎麼看我這個父親」。
好不容易熬過了最艱難的歲月,1997 年他遇到英國藝術史學家 Jackie Ford 並再婚,8 歲的托馬斯和 6 歲的艾瑪還當了小花童。Hinton 說和 Jackie 在一起的幾十年是他「最幸福的時光」,兩人經常一起去加拿大喬治亞灣的小島探險。
但命運又開了個殘酷的玩笑。Jackie 幾年前被診斷出胰腺癌,2023 年 4 月去世,享年 59 歲。這是 Hinton 失去的第二任妻子,都是因為癌症。
Jackie 去世後,Hinton 又開始了新的感情生活。先是和退休社會學家 Rosemary Gartner 交往了一段時間,Rosemary 評價他是「總是需要伴侶的人」,是個「浪漫的理性主義者」。
然後應該就是最近這次被人用 ChatGPT「分手」的經歷。

說實話,一個經歷過兩次喪偶、在情感世界裡見過大風大浪的人,面對 AI 代寫的分手信,反應這麼平靜也不奇怪。畢竟人生的真正痛苦他都經歷過了,相比之下這種事情確實算不了什麼。
不過 Hinton 這次的遭遇在今天也已經不算奇葩。讓 AI 代替自己表達情感這事兒,其實已經挺普遍了。
前段時間 Reddit 上有個網友分享,她收到媽媽發來的支持簡訊,希望她能扛過離婚這一關。
但她越看越覺得不對勁——措辭太完美,語氣太標準,一看就是 AI 生成的。有意思的是,留言區里大家的反應很溫和,大部分人都說「理解」、「出發點是好的」,而不是批評這種做法不夠有「人味」。
還有更離譜的案例。有人收到男朋友的道歉簡訊,結果開頭的 AI 提示詞都沒刪乾淨,直接複製粘貼發過來了。另一個網友更絕,跟男朋友吵架後,對方直接發來一條:「ChatGPT 建議我們分手。」
這些案例讓我發現,當 AI 開始參與我們最私密的情感交流時,人們的反應其實挺複雜的。有人覺得「心意到了就行「」,有人覺得「這也太敷衍了吧」,還有人糾結「到底該不該介意」。

其實大家糾結的不是 AI 寫得好不好,這有點像收到群發祝福簡訊的感覺。理性上知道對方是有心意的,但情感上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你說生氣吧,人家確實記著你;你說感動吧,又覺得不夠走心。
就像 APPSO 在之前文章中提到的,無論你是否願意,都不得不開始接受一個事實:表達感情的主體已經改變了。
技術並沒有偷走我們的情感,但它確實改變了我們表達情感的方式,也在潛移默化地重塑我們對「人味」、「真誠」這些詞的定義。

也許我們不是非要每句話都出自親筆,而是希望,當我讀到這句話時,能安心地相信,那確實是你想說的。
Hinton 一邊警告世界「AI 有風險」,一邊在生活中被人用 AI 告知分手,但他的態度很實用主義:既然已經發生了,那就繼續向前看。
這種心態,可能也是他能在學術和人生的各種挫折中堅持下來的原因吧。
現在看來,AI 參與人類生活的方式,比我們想像的更加細緻入微。下次有人跟你分手,記得問一句:「這是你自己想的,還是 AI 幫你寫的」
當然,你或許也可以讓 AI 幫你先找個伴侶。
附上參考資料:
https://www.ft.com/content/31feb335-4945-475e-baaa-3b880d9cf8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