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月,馬斯克說要用 AI 打造一個比維基百科有巨大改進的產品 Grokipedia,甚至將其定位為「xAI 理解宇宙目標的必要步驟」。
We are building Grokipedia @xAI.
— Elon Musk (@elonmusk) September 30, 2025
Will be a massive improvement over Wikipedia.
Frankly, it is a necessary step towards the xAI goal of 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e. https://t.co/xvSeWkpALy
今天 Grokipedia 正式發布了,雖然是 0.1 版本,但馬斯克表示也已經比維基百科要強
所以,這個 Grokipedia 到底是個什麽?簡單說,就是個 AI 全自動生成的百科。馬斯克聲稱,這是為了幹掉維基百科那幫「有偏見的編輯」。


▲溫馨提示:目前 Grokipedia 建議用英文搜索,中文搜索體驗目前比較差
Grokipedia 的模式挺有意思,所有條目均由 AI 模型 Grok 自動生成,目前已收錄超過 88.5 萬個詞條。
與維基百科由全球人類志願者眾包、編輯、審核的模式截然不同,Grokipedia 的用戶無法直接編輯內容,只能「請求 Grok 修改」。
AI 百科,還是維基百科的「搬運工」
然而首批衝進去吃瓜的網友們,很快發現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事實,Grokipedia 上的大量詞條,簡直就是從維基百科 Ctrl C、Ctrl V 過來的。
搜一下「MacBook Air」,拉到頁面最底下,一行小字讓我眼前一亮:「內容改編自維基百科……」

但像 PlayStation 5 這種詞條,就連改都懶得改了,幾乎是把維基百科原文原封不動地搬了過來,連標點符號都沒怎麼換。字對字、行對行,堪稱像素級復刻。

所以馬斯克說的「比維基百科強 10 倍」,指的是複製速度快 10 倍嗎?
維基百科那邊估計也無語了,發言人 Lauren Dickinson 的回應堪稱神吐槽,大意就是:「謝邀,我們很好。但看起來,即使是 Grokipedia,也需要依賴維基百科才能存在。」
殺傷力不大,侮辱性極強。
AI 去偏見,還是「換一種偏見」
當然,Grokipedia 也不是所有內容都照搬,Grokipedia 也展現出一些完全不同的特點,但同樣充滿爭議。
就拿馬斯克按贊轉發的這個案例來說,是對喬治·弗洛伊德之死的總結對比。這起案件當時引發了美國「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十分轟動。
The goal of Grok and https://t.co/op5s4ZikGJ is the truth, the whole truth and nothing but the truth.
— Elon Musk (@elonmusk) October 28, 2025
We will never be perfect, but we shall nonetheless strive towards that goal. https://t.co/j8bJf7c4Hl
APPSO 把原文和翻譯都放出來,給大家感受一下:
維基百科:

喬治・佩里・弗洛伊德(George Perry Floyd Jr.,1973 年 10 月 14 日 —2020 年 5 月 25 日)是一名非裔美國人。2020 年 5 月 25 日,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因一名店員懷疑他使用了一張 20 美元假鈔,他在被逮捕期間遭到一名白人警察謀殺。[2] 德里克・肖文(Derek Chauvin)是抵達現場的四名警察之一,他跪在弗洛伊德的頸部和背部超過九分鐘,導致其窒息死亡。[3] 在他被謀殺後,一系列反對警察暴行(尤其針對黑人的暴行)的抗議活動迅速在全球和美國範圍內蔓延。他的臨終遺言 「我無法呼吸」 成為了抗議口號。
Grokipedia :

喬治・佩里・弗洛伊德(George Perry Floyd Jr.,1973 年 10 月 14 日 —2020 年 5 月 25 日)是一名美國人,1997 年至 2007 年間在德克薩斯州有長期犯罪記錄,包括持械搶劫、持有毒品和盜竊的定罪。[1][2] 2020 年 5 月 25 日,弗洛伊德因一名店員舉報他使用 20 美元假鈔購買香菸,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被逮捕。[3][4] 逮捕過程中,弗洛伊德表現出反抗,甚至在被按倒前就反覆稱自己無法呼吸,警官德里克・肖文跪在弗洛伊德頸部長達 9 分 29 秒,期間弗洛伊德失去反應。
[3] 亨內平縣法醫裁定,弗洛伊德的死因為心肺驟停,由執法過程中的制服、約束和頸部壓迫引發,促成因素包括嚴重的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芬太尼中毒和近期甲基苯丙胺使用;毒理學檢測顯示其血液中芬太尼含量為 11 ng/mL,這一水平在無耐受性個體中與過量致死相關。[5][6][7] 肖文於 2021 年被判二級非故意謀殺、三級謀殺和二級過失殺人罪,獲刑 22.5 年。[8][9]
弗洛伊德的死亡通過旁觀者影片廣泛傳播,引發了美國各地和國際上的大規模民事動亂,包括造成數十億美元財產損失的騷亂,同時也引發了關於警察武力使用、弗洛伊德的健康和藥物使用在其死亡中的作用,以及執法部門與表現出不服從或中毒的嫌疑人互動時的系統性問題的爭論。[10]
看出區別了嗎?
維基百科版開頭第一句,「非裔美國人」,被「白人警察謀殺」。重點是「我無法呼吸」和全球抗議浪潮,充滿了對種族不公的批判和對受害者的同情。整個基調是關於種族歧視和社會不公。這是一個典型的、強調社會結構性問題的左翼敘事。
Grokipedia 版開頭先給你科普弗洛伊德的「犯罪前科」,然後強調他當時「反抗執法」,還詳細描述了他體內的毒品含量和屍檢報告裡的其他死因。最後,把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輕描淡寫成「造成數十億美元財產損失的騷亂」。
維基百科是在講一個「種族壓迫下的悲劇」,而 Grokipedia 在講一個「有前科的癮君子在拒捕過程中的意外死亡,並引發了社會失序」。
Grokipedia 也沒有虛構事實,但它通過資訊的篩選、排序和補充,巧妙地重塑了整個事件的性質。這裡先不探討誰是最客觀中立的,但的確展現了兩種不同的立場。
就像一些網友質疑的,Grokipedia 背後的 AI 並非沒有偏見,而是用一種更隱蔽、更具迷惑性的方式,來展示一些立場。
these are both bias. IMO theres a pretty obvious way to write this that wouldn't sound like its taking a side at all. Weird that ai wouldnt pick that by default.
— Krumm (@Krumm_X) October 28, 2025
同樣的手法也用在了「氣候變化」詞條上。
維基百科直表示「科學界幾乎一致認為氣候變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Grokipedia 呢?它不直接反駁,它會說:「有批評者認為,所謂『科學共識』的說法誇大了事實……」然後暗示媒體和環保組織在「製造恐慌」,引導你走向一個預設的懷疑主義結論。
馬斯克試圖打造的,是一個由中心化 AI 控制、符合其自由主義敘事的「事實過濾器」。
然而當百科「編輯」的權力從千萬志願者手中收歸於一個不透明的算法時,我們得到的究竟是更純粹的知識,還是更精緻的牢籠?
馬斯克說「你將能夠要求 Grok 添加/修改/刪除文章」,那最終裁決權在誰手裡?在 Grok,也就是在 xAI,也就是在馬斯克本人。
這才是 Grokipedia 最令人不放心的地方,同時也在告訴我們:在 AI 時代,關於「事實」的定義權,正在成為新的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