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矽谷頂級風投 a16z 發布了新一期的 AI 應用百大榜單。半年過去,又有哪些新的 AI 產品湧現,ChatGPT 的老大地位是否開始動搖,APPSO 馬上帶你解讀這份榜單。


網頁端和移動端產品前 50 名
我們簡單總結了此次榜單的幾點趨勢。
ChatGPT 依舊穩坐第一,但這個寶座越來越不安全了。Google 的 Gemini 用戶數已經追到它的一半,它倆現在是兩大頂級的新一代人工智慧平台。
馬斯克的 Grok 靠著一款二次元虛擬伴侶 Ani,硬是從 0 干到 2000 萬月活。
DeepSeek 在年初爆火後月活躍用戶大幅下降,移動端下降了 22%,網頁端更是達到了 40%。
國產應用表現繼續亮眼,移動端 Top 50 的應用中,估計有 22 款是由中國團隊開發的。Kimi、豆包、夸克直接闖進了全球前 20。
本次新增的 11 個網頁 AI 產品,包含 Qwen、Manus
、Lovable 等今年上半年的熱門工具


縱觀這份報告,可以看到 AI 消費應用的生態已經進入細分和穩定階段,創新開始變得越來越困難。
ChatGPT 還在領跑,但對手來了
在「通用助手」這條賽道上,ChatGPT 依舊是無可爭議的老大。無論是在網頁端還是移動端,它都穩穩占據第一的位置。
但新對手已經在逼近。Google 的 Gemini 是最典型的追趕者,在網頁端訪問量約為 ChatGPT 的 12%,看起來差距還不小;可在移動端,Gemini 的月活用戶已經達到 ChatGPT 的一半,而且 9 成用戶都來自 Android 陣營。

谷歌多款產品 Gemini、NotebookLM、Google AI Studio、Google Labs 進入百大應用榜
馬斯克看起來真的很慘,這邊是同一家公司的 Gemini 和 Android 深度綁定,那邊又要控訴 Apple 和 OpenAI 有金錢交易。
所以,馬斯克的 Grok 不得不走一條「另闢蹊徑」的路線。Grok 去年底還沒有移動端 App,現在已經衝到 2000 萬月活,排在移動榜單第 23。
他的秘訣很簡單,就是抓住一些獵奇的內容。在 7 月先發布了 Grok 4 模型後,緊接著在應用內推出「AI 虛擬伴侶」,徹底點燃話題。尤其是二次元角色 Ani(甚至包含 NSFW 選項),讓 Grok 贏得了廣泛的關注。

Grok App 日活變化,在推出 Grok 夥伴之後迅速上升
Meta AI 只看到他挖人的新聞了,產品好像真的有些尷尬。它在 5 月上線,排在網頁榜單第 46,移動端甚至沒進前 50。更糟的是,Meta 還因為「聊天內容被推上公開動態」的隱私事故,用戶信任直接受挫,遠不如 Grok 來勢洶洶。

DeepSeek 年初猛增之後,網頁月訪問量一直在下降。

移動端月訪問量下降情況
在 ChatGPT 和 Gemini 之後, Deepseek
、Grok、Perplexity 和 Claude 占據了網路流量的後幾位。

Perplexity 目前還是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而 Claude 和 DeepSeek 在移動端也開始趨於平緩,DeepSeek 在 Web 端的流量更是從高峰下跌超過 40%。
不過 DeepSeek 目前仍是國產最強大模型,相信將來 DeepSeek 發布 R2 推理模型和 V4 的到來,DeepSeek 能再掀起一次流量狂飆。
Kimi、豆包、夸克闖進全球前 20
除了 DeepSeek 在通用大語言模型助手上的排名,中國公司的更多產品在這次榜單里亮相。

在前 20 名里,阿里的「夸克」、字節的「豆包」、月之暗面的「Kimi」同時上榜。其中,Kimi 作為新興創業團隊的產品,能和 ChatGPT、Gemini 這些巨頭同台競爭,已經說明了國內用戶對中文大模型的強烈需求。
移動端更明顯,50 個上榜應用里,有 22 個來自中國公司,其中美圖就包攬了 5 個修圖/影片類產品,字節系也貢獻了豆包、Cici(國際版豆包)、Gauth(教育)、Hypic(國際版醒圖)等。
更有意思的是,國產的影片生成模型一度領先全球。比如 Kling、海螺等產品,往往比海外模型更快落地、更貼近流行趨勢。直到 Google 推出 Veo 3,才算打破了這一領先。
Vibe Coding,人人都能點點鼠標寫代碼
除了助手類應用,還有一種不可忽視的趨勢就是,Vibe Coding(氛圍式編程)。
這類產品的邏輯很簡單:不需要寫複雜代碼,點點鼠標就能生成網站甚至應用。Lovable、Replit 今年雙雙進入榜單,說明這種「低門檻編程」越來越受歡迎。



Lovable 和 replit 月訪問數據趨勢,.app 結尾的網頁是該產品的成果預覽網頁
更關鍵的是,它們的用戶不僅沒流失,反而在持續增加消費。數據顯示,美國用戶在這類平台的付費留存超過 100%——也就是說,用戶不僅沒走,還越來越捨得花錢。
對普通用戶來說,我們每個人都能幾分鐘搭出一個網站,無論是從工具到個人作品集,還是一個小型商業應用,現在都已經開始成為現實。
AI 爆款的秘密:不求全能,但求剛需
從 a16z 開始發榜單到現在已經更新了 5 次,其中有 14 個應用是雷打不動的「釘子戶」,始終霸占著前 50 的位置。
它們分別是:ChatGPT、Character.AI、Civitai、Leonardo AI、ElevenLabs、Gamma、Hugging Face、Veed、Midjourney、Perplexity、Photoroom、Poe、QuillBot 和 Cutout Pro。

你看,它們覆蓋的場景無非就那幾個:對話、陪伴、修圖、創作。全都是高頻剛需。
最特別的要數 Midjourney,一個沒拿過一分錢融資的「異類」,全靠口碑和社區文化,硬是走到了今天,成為 AI 繪畫的代名詞。(不過最近有傳聞說 Meta 想和它合作,看來好東西還是藏不住的。)
這說明,想做成一個 AI 爆款,不一定非得是無所不能的「全能王」,只要能在一個細分領域,成為用戶離不開的那個「唯一」,同樣能活得很好。
而且,這 14 家公司里,除了模型聚合平台,只有 5 家有自己的底層大模型,剩下的全都是靠調用 API 或者開源模型做的應用。
這或許在告訴我們一個新規律:在 AI 時代,頂尖的產品體驗,和頂尖的底層技術,一樣重要。
所以,你覺得下一個爆紅的 AI 應用,會是一個更聰明的萬能助手,還是一個更懂你的賽博伴侶呢?你最常用的 AI 產品又有哪些,留言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