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中地 - 每日更新
宅中地 - 每日更新

贊助商廣告

X

Neptune OS 讓 Debian 使用更簡便,但確實需要一些整理

2025年05月27日 首頁 » 熱門科技

Neptune 是一個經過適度修改的基於 Debian 的混合發行版,搭載 KDE Plasma 5、幾款另類應用程序選擇,並擁有比我們預期更悠久的歷史。

從 Neptune OS 的簡介頁面來看,它似乎能吸引相當多的用戶。其「關於」頁面說明,這個系統基於 Debian stable,選擇 KDE 作為務實的桌面環境,並附帶一些比 Debian 自身更新的應用程序。例如,系統中不會提供 Debian ESR 版本的 Firefox,而是提供了一個較新的 Chromium 版本。

最新版本 8.1 於復活節期間發布,公告中提及了其他一些變化。與 Debian 默認的 KDE 設置不同,用戶將獲得 Thunderbird 郵件客戶端和 VLC 媒體播放器。總體看,這些選擇都相當紮實。另外,正如我們幾年前所描述的那樣,將 Debian 升級為一個新版網頁瀏覽器可能頗具挑戰。Neptune 預先安裝了 Flatpak 支持,這使得添加比 Debian 保守(因此有時顯得較為陳舊)軟體集合中更新的應用程序變得簡單。然而,默認情況下並未預裝任何 Flatpak 應用。

正如在報道 LastOS Linux 時所提到的,我們計劃考察一些不那麼知名的發行版,這些發行版有望在今年十月 Windows 10 停止更新後為沒有升級選項的用戶提供替代方案。要將一個全新的 Debian 安裝轉變為一個功能完善、驅動、媒體編解碼器等齊備的系統絕非易事,而 Neptune 已經為用戶解決了這一問題。

雖然 Neptune 提供了諸多令人欣賞的功能,但其資源占用也相對較高。

安裝過程相當簡單。Neptune 啟動後進入一個實時桌面環境,並使用了更為靈活的跨發行版安裝器 Calamares,而這比 Debian 的安裝方式更具靈活性。不過,我們也注意到了一些小的不尋常之處。

我們在 VirtualBox 7 上進行測試,該虛擬機分配了 20GB 的磁盤空間,這本應足夠使用。而 Neptune 的安裝器竟將其中高達 8GB 劃分為交換分區,這與我們分配給虛擬機的內存容量相當,但以現代標準來看,這樣的交換分區容量顯得過高。我們嘗試進行自定義安裝,但莫名其妙地只提供了創建 LVM 布局的選項,而這並非我們的需求。最後我們接受了默認設置,結果系統被壓縮安裝到一個 11.2GB 的主分區中,這實際上空間不足。Neptune 本體使用了大約 10GB,導致留給安裝後系統更新的空間太少。更新嘗試因根分區空間不足而失敗,迫使我們進行了一些手動清理及修復操作。

誠然,對於一個現代作業系統而言,20GB 的磁盤空間並不算多,但我們關注的並非這一點,而是安裝器為交換分區分配了過多的空間。同時,我們也疑惑系統為何竟需 10GB 的磁盤空間。作為對比,我們安裝了全新的 Debian 12.11。即使在安裝了 VirtualBox Guest Additions 後,系統僅占用 6.4GB,併合理地分配了 1GB 的交換空間。

KDE 的分區管理器顯示出大量空閒的交換空間和幾近滿載的根分區。

我們不禁好奇,這些磁盤空間究竟花費在哪些地方?同時,該發行版的 logo 又意味著什麼。Neptune 採用了希臘字母小寫 zeta 作為其 logo。項目官方的歷史頁面僅追溯到 Neptune 4.0(奇怪的是,版本 4.0 至 4.5 被列出了兩次),但 Distrowatch 上有更多關於該版本的資訊:

Leszek Lesner 宣布發布 Neptune 4.0(該版本曾被稱作 ZevenOS "Neptune" 版本)。

長期以來,Register 的讀者或許還記得 ZevenOS。我們早在 2013 年便提及過它,儘管其網站域名現已不再活動,但 Distrowatch 仍為其保留頁面。ZevenOS 是一個非官方的 Ubuntu 混合版,採用 Xfce 桌面環境,其外觀被定製得與 BeOS 極為相似。正如我們之前所說,The Reg FOSS 部門是 BeOS 的熱情擁護者,我們也曾一度喜愛並使用 ZevenOS。ZevenOS 1.0——其 logo 同樣採用了小寫 zeta——於 2008 年問世,那正是 yellowTab Zeta 停止更新後的第二年。Zeta 是 BeOS 的延續,其代碼基於 「Dano」——本來會成為 BeOS 5.1 或 6.0 的未發布測試版。

在 Zeta 停止之後,ZetaOS 成為了一個引入 BeOS Tracker 桌面部分外觀和功能到 Linux 中的顯著嘗試。而 Neptune 則起初以 「ZetaOS Neptune Edition」 的名稱出現,作為這款類似 BeOS 的發行版中更為主流的兄弟版,它使用 Debian 替代 Ubuntu,並採用 KDE 代替定製化的 Xfce。這就解釋了 logo 中的小謎團,也說明了它對媒體編解碼器和相關工具的重視。

關於體積,Neptune 8.1 中還預置了一些不那麼顯眼的額外工具。其中包括 Ardour 數字音頻工作站和 Kdenlive 影片編輯套件,以及多個媒體播放工具、圖像編輯器等。系統中內置了兩款網頁瀏覽器(Chromium 和 Konqueror)、兩款終端模擬器(Konsole 和 Yakuake)以及兩款備份程序(用 Timeshift 備份系統文件,用 Back in Time 備份用戶數據)。除了 LibreOffice Writer,還附帶了支持 Markdown 的 ReText。這些工具各有優勢,但其重複性安裝無疑會占用更多磁盤空間,其中部分工具對普通用戶來說稍顯專業化。

除此之外,登錄界面還提供了桌面環境的選擇。除了 KDE 5.27.5(正如我們在考察最新 MX Linux 時所提到的,其並非 KDE 5 的最新最終版本——最新版本為 Plasma 5.27.12,無論在 X11 還是 Plasma 模式下),還可以選擇一個功能齊全但較為簡潔的 Enlightenment E16 桌面會話,以及標識為 「E16 GNOME 2」 和 「E16 KDE」 的兩個不可用選項。

還有一個功能正常運行的 Enlightenment E16 桌面。

為進行對比,我們安裝了 Debian 12.11,明顯發現其系統預設遠不如 Neptune 那樣開箱即用。默認情況下,系統需要為 root 設置單獨的用戶賬戶,並且 sudo 命令不會自動啟用。安裝 VirtualBox 驅動時,我們還需手動安裝 DKMS。而 Neptune 已自動為用戶處理這些問題,因此在使用上顯得更加流暢。不過,這種便利也帶來了一定代價:系統體積更大,並包含了一些我們懷疑大多數用戶永遠用不到的額外組件。我們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將高級媒體創作工具設為可選附加項,採用 KDE Plasma 5 的最終版,或者乾脆剔除 Enlightenment,或全面採用它作為默認桌面。

這個項目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它積累了大量重複組件,甚至包含了兩個桌面環境,從而導致整體磁盤占用超過 10GB。該發行版的根基可追溯至 17 年前,因此確實需要一些整理工作。儘管如此,作為一種簡化獲取媒體就緒版 Debian 的方法,Neptune 還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

宅中地 - Facebook 分享 宅中地 - Twitter 分享 宅中地 - Whatsapp 分享 宅中地 - Line 分享
相關內容
Copyright ©2025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宅中地 - 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