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格力、華為都能造車,為什麼夏普不行?
這兩天,即將在日本東京車展亮相的夏普汽車,引起大家廣泛關注。

這家以家電產品聞名於世的企業,正式宣布進軍電動汽車領域,計劃於2027年初將這款車投放日本市場,隨後進入東南亞。
對於消費者而言,夏普造車聽起來像是又一個家電企業的跨界嘗試。但業內觀察者心知肚明:這實際上是其母公司富士康醞釀已久的造車計劃的一次亮相。
細看夏普的造車計劃,富士康的影子無處不在。夏普LDK 基於富士康Model A平台打造,共享這一平台架構的還有富士康自家的Model C車型。

這種資源共享並不令人意外,畢竟鴻海(富士康)在2016年就已收購夏普超過半數股權。
富士康多年來一直在嘗試複製代工製造手機的成功模式到汽車領域。從2005年開始代工汽車零部件,到2015年投資造車項目,再到2020年正式宣布進軍新能源汽車。
富士康的造車之路可謂屢敗屢戰。
夏普的轉型決心從其歷史軌跡中可見一斑。創立於1912年的夏普,曾一度是日本家電業的象徵。
從日本第一款家用電視機、第一款家用微波爐,到世界第一款電子計算器,夏普的創新基因深深烙印在日本現代家電發展史中。
液晶顯示屏曾是夏普的榮耀,也是其噩夢。2004年,夏普投資建設的三重縣龜山液晶屏工廠推出的「AQUOS」品牌液晶電視,一度被認為是世界最高清的超薄電視機。

然而,隨著韓國三星和中國TCL等企業的崛起,夏普在液晶市場競爭中節節敗退。
2016年,陷入困境的夏普最終被鴻海收購,成為這家代工巨頭旗下的子公司。
在傳統業務持續萎縮的背景下,夏普不得不尋求新的增長點,而電動汽車成為了其選擇的轉型方向。
夏普LDK 概念車的核心設計理念是成為「客廳的延伸」。這一理念反映了夏普將其在家電領域的積累延伸至汽車領域的戰略意圖。

從公開的資訊來看,LDK 車內配備投影儀和可收起的螢幕,安裝在後排座椅上方,使車內可轉變為移動影院或遠程工作空間。
夏普正在打造一個「人車家合一」的智能生態系統。通過其AIoT平台,車輛能夠與家中的家電、冷氣和洗衣機等設備無縫連接。
然而,夏普造車面臨諸多挑戰。首先,電動汽車市場已經競爭激烈,各大傳統車企和新勢力都已布局多年。
其次,富士康的代工模式在汽車行業能否行得通仍有待驗證。有批評者認為:「所謂的代工造車模式,會不會只是富士康陷入了對代工模式的路徑依賴?」

此外,夏普品牌本身在汽車領域缺乏認知度,消費者是否會為一家家電企業製造的汽車買單,還是未知數。
不過,夏普亦有其獨特優勢:品牌在日本家庭的廣泛認知度、在電子產品方面的技術積累,以及富士康的生產製造能力。
如果能夠有效整合這些資源,夏普在電動汽車市場仍有可能找到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