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各大詞典評選的年度詞彙中,AI 相關的新詞異軍突起。最新出爐的 2025 年柯林斯詞典年度詞彙,花落「vibe coding」——也不意外,它幾乎是今年最熱門的 AI 技術。

如果再往回撥一點,翻翻稍早前牛津、韋氏、Dictionary.com 和劍橋等機構發布的一系列熱點詞,不難發現,AI 已經深刻影響了我們的語言,已然是生活中的高頻詞。
Vibe Coding:年度最熱門技術詞
「Vibe coding」在中文裡並沒有一個完美的翻譯,比較流行的譯法是「氛圍編程」。這個詞最早由特斯拉前 AI 總監、OpenAI 創始工程師 Andrej Karpathy 提出,形象地描述了 AI 能讓人們「幾乎忘記代碼本身存在」也可以開發應用的情景。
There's a new kind of coding I call "vibe coding", where you fully give in to the vibes, embrace exponentials, and forget that the code even exists. It's possible because the LLMs (e.g. Cursor Composer w Sonnet) are getting too good. Also I just talk to Composer with SuperWhisper…
— Andrej Karpathy (@karpathy) February 2, 2025
不懂編程的用戶,用自然語言對話,就可以得到代碼。詳細地說,開發者只需要告訴 AI 自己想要一個什麼功能或應用,AI 就能自動生成,實現「憑感覺,寫代碼」的效果。
「Vibe coding」之所以能夠登上 2025 年度詞彙寶座,一方面從數據上能看出來——自 2025 年 2 月首次出現以來,這個詞在媒體和社交平台上存在感飆升,貫穿了一整年。柯林斯詞典的語言學家從包含 240 億詞彙的語料庫中捕捉到了這一趨勢,認為這個詞充分反映了一年來語言的演變。
另一方面,這個選擇揭示出 AI 技術在 2025 年的熱度之高:程序員群體在討論,普通用戶也在談論,「AI 可以幫我寫代碼」已成為大眾認知的一部分。

正如柯林斯官方博客所說,這個詞「捕捉了我們與科技演變中的某些根本變化」,它不僅在矽谷科技圈內流行,更折射出 AI 作為「超強輔助」,已滲透日常生活。
整體來看,今年的柯林斯 2025 年度詞彙候選名單可謂科技味十足。同榜的還有「clanker」,這個詞源自《星際大戰》,不過,現在它多用於對 AI 聊天機器人的批評,類似於中文語境裡說的「人工智障」。

「biohacking」指生物黑客式的自我改造;「broligarchy」調侃科技富豪把持權力的「兄弟寡頭政治」等。這些五花八門的新詞一起勾勒出 2025 年的圖景:從工作到娛樂,AI 正重塑我們的語言和生活方式。
技術語言如何滲透生活
實際上,從去年起,各大權威詞典發布的年度詞彙中,就有多條都和 AI 熱潮有非常直接的聯繫。
牛津詞典:Brain rot 腦腐
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把「brain rot」(腦腐)評為 2024 年的年度詞彙,是去年討論度最高的一個年度詞彙。這個帶點誇張的俚語,指的是「大腦或智力狀態的退化」,主要是用來形容過度沉迷於碎片化數字內容,從而導致的遲鈍、注意力退化等等。

2024 年人們越來越注意到,無節制地刷社交媒體,大量低質、無營養的資訊讓人「腦子生鏽」。這個詞生動地概括了在碎片化內容時代,身心都在接受資訊過載的挑戰。牛津語言部總裁卡斯帕·格拉斯沃爾評價說:「brain rot 道出了數字生活潛在的危險。」他認為,這個詞標誌著有關人性與科技的新一輪文化討論。
在無人注意的角落,牛津去年的年度詞彙候選列表里,還有另一個與 AI 直接相關的詞,「slop」,意指「由人工智慧生成的劣質網路內容」。雖然最後沒能當選,但它出現在提名中本身就說明,AI 生成的內容,數量已經到了惹人反感的地步。

無論是「brain rot」還是「slop」,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 2024 年人們對數字內容生態的擔憂,以及 AI 算法在其中扮演的複雜角色。
韋氏詞典:Authentic 真實
韋氏詞典在 2023 年選擇的年度詞彙,是「authentic」真實的,同時也有「本真」的意思。這個詞存在已久,但在充斥 deepfake 和 AI 生成內容的一年裡,它的脫穎而出,意義非凡。

2023 年與 AI 相關的新聞和討論激增,引發了人們對「authentic」這一概念的關注和大量查詢,搜索量暴增。正是因為 AI 可以輕易生成以假亂真的圖像、影片和文本,人們也就越來越難分辨真偽。所以,對於「真實的、原汁原味的」的追求成為社會心理的一個重要主題。
韋氏詞典主編彼得·索科洛夫斯基在解釋這一選擇時提到,「authentic」有「非偽造、真實可靠」之意,也包含「忠於自我」的延伸意義。它成為年度詞彙,某種程度上是對科技充斥下社會心理的映射:當聊天機器人可以模擬人類口吻聊天,當 AI 可以模仿名人聲音,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珍視人與資訊的真實性。
劍橋詞典:Hallucinate 幻覺
英國劍橋詞典則把目光投向了「hallucinate」幻覺。劍橋把它評為 2023 年的年度詞彙,原因在於這個心理學動詞在當年獲得了全新的技術含義。

原本,hallucinate 主要用來指因為生病或服藥副作用,導致出現幻覺、看見不存在的東西。不過在 2023 年,人們開始用它描述大語言模型「胡編亂造、產出虛假資訊」的現象。
劍橋詞典專門為此新增了 AI 相關義項,並表示這一新義「切中了 2023 年人們熱議 AI 的核心原因」——生成式 AI 功能強大,但不是沒有問題,「hallucinate」正好一語道破了 AI 最大的弱點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劍橋選擇「hallucinate」緊隨柯林斯詞典將「AI」本身選為 2023 年度詞彙之後。也就是說,從「AI」這種宏大的技術概念,到「hallucinate」這樣具體描述 AI 缺陷的術語,AI 相關詞彙在權威詞典的年度榜單上實現了連縱霸榜,說明了眼下 AI 居高不下的熱度。

從「vibe coding」到「hallucinate」,AI 相關詞彙接連登上年度詞彙榜,絕非巧合。
當 AI 改變世界時,也在改變著我們的語言;它們有的描述了 AI 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有的反映出人們對 AI 潛在問題的擔憂,還有的表達了數字時代人們內心的矛盾與訴求。這一系列語言現象背後,恰恰是 AI 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我們的工作、娛樂和社交。語言的變化又反過來成為時代的一面鏡子,折射出科技與社會的碰撞。
One More Thing
柯林斯是今年較早發布年度詞彙的機構,另一個是 Dictionary.com,但是他們選擇了一個奇怪的詞:67。讀作「六、七」,而不是「六十七」。

Dictionary.com 組委會分析了大量數據,包括新聞標題、社交媒體趨勢、搜尋引擎結果等,發現從 2025 年夏天開始,對這個數字的搜索量有明顯的增長,而且一直在增長。

這個詞的意思大概就是「還行」「湊合」「及格線」,「六分七分的樣子吧」,類似這種語義。前陣子 Sam Altman 玩梗還用了這個詞,讓網速不夠快的群眾摸不著頭腦,以為新模型真就是這麼草率被公布了。
GPT-6 will be renamed GPT-6-7, you're welcome
— Sam Altman (@sama) October 30, 2025
Dictionary.com 的組委會說,他們自己也還在努力弄明白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但它的確展現了一個新詞,如何隨著年輕人的愛用、多用而迅速風靡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