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TheGamer發文稱,希望每個遊戲工作室都能做出屬於自己的《宇宙機器人(ASTRO BOT)》,這樣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宇宙機器人》不僅是PS5時代口碑第一的獨占遊戲,更在主機遊戲史上評分高居第三,僅次於劃時代的《艾爾登法環》與《柏德之門3》。但它的特殊之處遠不止於此,本作僅耗時三年完成,核心團隊成員約60人。

60人團隊規模不算小。《小丑牌》《星露谷物語》及近期推出的《Megabonk》等熱門獨立遊戲大多由單人主導開發,但《宇宙機器人》的團隊規模仍遠低於3A標準。若與《羊蹄戰鬼》對比,Sucker Punch在2020年已有160名開發者,且在《對馬戰鬼》成功後必然持續擴張。
即便在3A領域,這樣的規模仍屬精簡。聖莫尼卡工作室官網顯示員工超250人;頑皮狗在2023年7月聯合總裁退休時員工超400人;失眠組截至2025年已達450人。
隨著團隊擴張,遊戲體量也持續增長。《戰神》採用單主角設定,通關需20.5小時;《戰神:諸神黃昏》雙主角設定需26.5小時;《最後生還者》單線劇情需15小時,而續作將兩條完整劇情線交織呈現,流程達24小時。

3A遊戲的開發周期也日益延長,五年已成為新常態。這導致PS5世代陷入嚴重遊戲荒—,那些在PS4末期推出作品的團隊,近期才陸續完成續作(《死亡擱淺2》《羊蹄戰鬼》),而部分作品仍遙遙無期(《星際:異端先知》)。這是全行業的困境,SE《Final Fantasy VII重製版》團隊2020年推出首作,去年才發布第二部;Id Software的《毀滅戰士:永恆》於2020年面世,續作《黑暗時代》今年才問世。
這為業界樹立了可復刻的範本,索尼旗下工作室尤其具有實施條件。索尼多數核心團隊曾在PS1/PS2/PS3時代開發3D平台遊戲:頑皮狗打造過《古惑狼》與《傑克與達斯特》系列,Sucker Punch推出過《狡狐大冒險》,還有Media Molecule的《小小大星球》。當這些團隊紛紛轉向大型3A項目時,Team Asobi證明了小團隊同樣能在短期內打造出創意驚艷的3D平台遊戲。

這些工作室完全可以在推進大型項目的同時,分派小團隊重啟經典3D平台遊戲。失眠組已成功實踐過,自PS2時代持續推出《瑞奇與叮噹》系列(PS4/PS5均有新作),同時開發PS3《抵抗》系列射擊遊戲、Xbox《日落過載》、多款VR遊戲及PS4/PS5《蜘蛛人》系列。
失眠組保持著業界最穩定的產出節奏,每1-2年都會推出新作,其秘訣正是多元項目布局與經典IP延續。索尼其他工作室應當借鑑他們的經驗,而《宇宙機器人》正指引著前進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