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AI 的改善速度是在所有技術里我見過最快的。
譬如說,以前要通過「圖靈測試」還是一個大事,但現在,你隨便拿個開源的大語言模型,搭樹莓派(Raspberry Pi)電腦上都能通過圖靈測試。
至於任何生產製造出來的產品或服務,我覺得 AI 和機器人的發展會讓產品的成本趨向於 0。不是說實際是 0,但的確是人人都能獲得想要的商品。
如果我們都有通用人形機器人,做什麽都行,而且也沒有限制說我們只能有多少人形機器人,它們都能智能地運行,然後經濟體量就不會有實際的上限。
我知道,現在很多人退休了,她們看起來也很快樂。
但我覺得未來也許會有「意義危機」,因為如果電腦能做你可以做到的一切,而且做得比你好。
想像一下,我們有 7 個攝像頭,高清攝像頭影像保存個一分鐘的長度,然後就已經上千兆了。於是你必須去做壓縮。
特斯拉的困難是,你得把這龐大的上下文壓縮且保留有意義數據,時間和空間的數據都要。然後再將推理在一個相對微型的電腦上完成。


你用來控制你雙手的肌肉,其實主要在前臂,我們手指是通過(連接手指骨骼的)肌腱來運動。

這樣一來,它使用手指的方式是通過電纜連接,就跟人類的手一樣。
下一代 Optimus 的手有 22 個自由度,我們覺得這已經足夠去完成所有人類可以做的事了。
它能當你的夥伴,就像《星際大戰》里 R2-D2 以及 C-3PO 的結合體。

我覺得這種實用機器人是當下最大的機遇。
機器人和人類的比例應該至少能去到 2:1,或者 3:1,所有人都會想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