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不斷下降,裝台電腦縮在家裡打遊戲已經成為了一個不錯的消遣方式,不過許多玩家卡在了裝機選擇CPU這一步。AMD銳龍9000系列的名號在外,依然成為了許多玩家的第一選擇,不過Intel飽受詬病的14代處理器也迎來降價,一度又擁有了些許性價比。

在中高端玩家中,選擇銳龍7 9700X(下稱9700X)還是酷睿i7-14700K(下稱14700K)已經是個津津樂道的話題,今天熱點科技就使用這兩顆處理器進行測試,看看他們在遊戲性能以及生產力表現上如何!
配置介紹
從規格來看,二者本質上都是真八核處理器,即兩款處理器都擁有8個性能核,或者說大核。不過Intel由於採用了大小核混合架構的設計,因此還擁有12個能效核,因此14700K實際上為20核心28線程設計。

不過話雖如此,Intel 14代處理器依舊使用的是Intel 7的10nm工藝,14700K在眾多核心的堆疊下,其烤機功耗可達250W以上,而同為真8核的9700X由於採用台積電4nm FinFET工藝,因此反而在能效比上更出色,其解鎖功耗後滿載烤機也僅為140W,並且Zen5架構的IPC性能更具優勢,因此即便並非是3D V-Cache處理器,其在遊戲性能上亦有較大優勢。

其他細節參數可以參考上圖,我們閒話少說,是騾子是馬直接拉出來溜溜!

為了充分發揮出兩款處理器的真正實力,我們分別選擇了微星以及華碩兩家的旗艦級主板,型號分別為MPG X870E CARBON WIFI、ASUS ROG MAXIMUS Z790 DARK HERO。其中9700X解鎖功耗牆,14700K同樣解鎖功耗牆,二者不進行超頻,以排除體質差異造成的影響。


顯卡選擇了七彩虹的iGame GeForce RTX 5080 Advanced OC 16GB,也是選購該款CPU的朋友最常搭配的型號之一,可以直觀的看出性能表現。內存方面,我們選擇了金士頓FURY DDR5 6000 C30 64GB套條,畢竟在如今內存瘋漲的情況下,追求高頻低延遲所帶來的增益已經遠遠不能彌補錢包的損失了。其他參數影響不大,可參考上方的規格表。
遊戲測試
不同類型的遊戲對CPU的依賴程度差異明顯。像《黑神話:悟空》這類大型3A遊戲,更多考驗的是顯卡性能,CPU之間的差距往往難以體現。而在4K等高解析度下,GPU負載進一步上升,CPU影響也會被弱化。為了更準確地展示兩款處理器在遊戲性能上的差別,我們選取了5款主流網遊,並統一在1080P解析度下進行測試,以儘可能放大CPU端的性能差距。
《絕對武力2》
在CS2中,我們將預設畫質設定為低,解析度為1080P,運行創意工坊中的FPS Benchmark。並將測試結果繪製成條形圖與曲線圖(數據為原始幀數,未進行平滑處理),其中曲線圖豎軸為幀數(FPS),橫軸為時間(s),紅色曲線為9700X,藍色曲線為14700K,下同。


測試結果顯示,9700X的平均幀數高達809.6,而14700K的平均幀數僅有686.8,9700X的領先幅度高達17%。在1%Low幀數方面,二者則保持一致。從曲線表現來看,9700X則穩穩的壓著14700K。
《絕地求生》
在吃雞中,我們同樣將解析度設定為1080P,畫質選擇為三極致,即材質、抗鋸齒、可視距離為最高,回放一盤對局並實時記錄幀數。


測試結果顯示,9700X的平均幀數為524.3,14700K的平均幀數為463.3,9700X的領先幅度約為13%,較之CS2有所降低,但仍屬於較大優勢。1%Low幀方面亦有領先,幅度約為10%。曲線表現來看,9700X的峰值幀數領先較為明顯,但最低幀數尚未與14700K拉開差距。
《彩虹六號:圍攻X》
在彩六中,依舊為1080P,低預設,運行遊戲自帶的基準測試工具,並使用軟體同步記錄幀數。


結果顯示,9700X的平均幀數為435.2,14700K的平均幀數為409.8,9700X領先幅度為6%。二者差距顯著減小。1%Low幀亦差距不大。但從曲線表現來看,顯然是9700X更勝一籌。
《無畏契約》
在無畏契約中,由於遊戲優化抑或是記錄軟體問題,其幀數記錄存在問題,在AMD平台上每隔1s就會出現幀數記錄下降,但實際體驗並未有任何卡頓,因此算作誤差值。本條測試內容參考性有限。



就記錄結果表現來看,在包含錯誤數據的情況下,9700X的平均幀依舊可以戰勝14700K,在我們主動排除錯誤數據後,9700X的實際平均幀數應為1005。
《英雄聯盟》
在LOL中,我們將解析度設定為1080P,畫質為特效全開,回放一盤對局,並使用軟體實時記錄幀數。


測試結果顯示,9700X平均幀數為630.1,14700K平均幀數為534.3,9700X領先幅度為17%。1%Low幀差距則為13%。差距顯然易見。
從整體來看,銳龍7 9700X在遊戲方面的表現非常穩健。在《CS2》《絕地求生》《LOL》等主流電競網遊中,9700X幾乎全面領先14700K,優勢幅度普遍在10%~20%之間。可以說,在相同顯卡平台下,9700X憑藉更高的IPC,擁有更純粹的遊戲性能輸出。
直播&錄製兼容性
對於部分電競玩家而言,打遊戲同時進行直播可能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即便不直播,實時錄製遊戲影片再進行剪輯也是大有人在。這就引入了一個新的問題,核顯編碼的兼容性。這也是大家此前熱衷於購買Intel的處理器的原因,因此其編解碼性能相對具有優勢。可以使用核顯進行編碼而避免占用CPU軟編和獨顯編碼資源。
不過現在AMD銳龍系列處理器上搭載的Radeon 610M也支持主流的OBS Studio等錄屏軟體,我們也進行了實際測試。




以《電馭叛客2077》這款遊戲為例,在不開啟錄屏的情況下,運行該遊戲的平均幀率為61.37,在進入OBS Studio後將錄製的影片編碼器選擇為「AMD,H.264」後再次進行測試,幀數有所下降,平均幀為59.18。之後我們將編碼器切換為獨顯的「NVENC,H.264」再次測試,幀數進一步下降到57.13。這說明使用核顯編碼錄製影片,確實可以減輕獨顯資源消耗,帶來更好的遊戲體驗。因此需要同步直播、錄製和遊戲的玩家無需擔心核顯編碼這一點。
寫在最後
回到最初的問題——到底該選銳龍7 9700X還是酷睿i7-14700K?
首先從平台成本來講,一台電腦肯定不僅僅是一塊處理器這麼簡單,至少需要搭配對應的主板。就銳龍7000/9000系列所用AM5插槽主板而言,按照AMD一貫的老傳統,AM5不出意外可以用到Zen6架構,日後想要升級處理器也無需大動干戈的拆裝電腦,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沉沒成本。而Intel酷睿13/14代已經是後繼無人,縱然選擇了14700K,日後想要升級也只能選擇14900K,不過其單核IPC性能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甚至可以說升級了等於沒升。

再來看看其他配件,目前各家廠商都在陸續推出PCIe 5.0的固態硬盤,而Intel 13/14代卻鮮有支持,除了部分頂級Z板外,幾乎清一色的PCIe 4.0,因此日後在升級硬盤這一方面,採用AM5接口的B850等主板也更有優勢。

最後再來看看市場價格,先來講講大家最感興趣的散片,雙11期間,部分電商平台上各種疊加優惠券後,9700X的散片價格大約為1500元左右,14700K則大約為2200元。在9700X遊戲性能更強的前提下,大約700元左右的差價完全可以加到別的設備上,例如1TB的固態硬盤或者是一把頂級的機械鍵盤。盒裝價格方面,9700X大約為1900元左右,14700K大約為2500元,考慮到AMD在雙11會在京東舉行打折活動,因此前者價格會在此基礎上更低一些。

最後還是老生常談的問題,酷睿13代/14代存在的「縮缸」隱患,早前時候,由於部分Intel主板默認電壓策略激進,電壓偏高,導致處理器在長時間的高壓運行下提前老化,Intel雖然發布了新微碼更新,號稱解決該問題,但對於用戶來講,仍然是埋在心中的一顆定時炸彈。
總而言之,經過一系列遊戲測試後可以看到,9700X在遊戲幀率方面都展現出了相當穩健的表現,同時憑藉八核設計以及Radeon核顯,也支持影片直播等特別場景,而AM5平台的延展性與後續支持,也為未來的升級留出了空間。結合當前的市場價格與平台生態,相信每位玩家在看到這些數據後,心裡大概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